李凤平诗集-序
(2019-08-20 15:24:56)
语文教育属人文学科。李凤平在教学中以人文情怀开导与溽染学生,于语言文字里达成灵魂的交融,相契、相生。这样,就使他的心灵更放射出一种圣洁的辉光。而诗歌是心灵的花束,因此,他工作之余,写下了大量诗作。他说,他的人生有两个生命:一个是教学改革;一个是诗歌创作。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把这种忠诚投向社会、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大千世界,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座标上,塑造自我的人格风骨。他从小就喜爱诗歌,从高中开始学习写诗,大学时期仍未中断。参加工作后,尽管教学、教改十分繁忙,但他还是忙里抽闲,兼顾诗的写作。后来,随着阅历丰富和外出机会的增多,他写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喧嚣与浮躁的社会风习中,为自已找到了一块诗意栖居的心灵的沃土。
他的诗,伴随着他的教书生涯,题材广泛,体式多样。校园与社会,自然与人文,读书与鉴古,国家大事与日常情致;传统与现代,言志与抒情,寓言与警语,山水记程与人事叙写。他写古诗,也写新诗,两者合集,别是一种文化气韵。这使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
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
旧诗不厌百回读,新诗洪流声澎湃。
风平的童年生命经验里,受到了旧诗与新诗的滋育。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难免新旧相伴,相辅相成,相济相生,互为促进,彼此发挥。
不论古诗,还是新诗,他都承继了中国诗歌古老的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诗的情志的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他诗歌的灵魂与生命。他写校园生活、教学工作、师生情谊、美好记忆。一只《粉笔》,隐喻了他博大的襟怀:
这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站三尺讲台,放万丈光茫。他对学生一视同仁,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尤其关怀后进生,他这样鼓励他们:
他为人为学为师,经常这样鞭策自己:
他置身校园,但放眼世界,回眸历史,以古今名人的言行和风采,引导学生的品行,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领袖,老一代革命家,改革者,科学家,文学大师,艺术名家,都被纳入笔端,予以深情咏唱。比如,他写毛泽东,写邓小平,写孙中山;写鲁迅,写屠呦呦,写阎肃、李雪健、赵丽蓉……在《读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这无疑是一种青春励志的指示与昭告!
他关注社会人生,既写真的善的美的,也针砭时弊,鞭挞假恶丑。而这一切,又都放在人性的天平上,加以评判和扬抑。他歌颂人间美德,写《单纯的心灵》,写《简朴颂》,写《为他人绽放花容》;他痛斤《贪官》、庸吏;也不满物品的假冒伪劣、二奶观象、等价婚烟。面对邪恶逼迫“正义”、虚伪挤压“真诚”、低俗霸占“高雅”的世事的颠倒,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此大爱,悲天悯人。这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所在。其原初是根植乡土的赤子之心。正是从这里着眼,他感悟到了“亲情万金”,友情珍贵。领悟到了人世间的真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源头活水。他回忆童年,怀念父母,记取那家乡的土屋和门前的老树,以及村边那曾嬉戏过的小河。他这样《忆双亲》:
如果说父母恩情是养育,那么朋友之情则是人生的支撑,事业的扶持。“同窗情”、“忘年情”、“师生情”,常寄托于网上交流和书信往来,特别是以诗赠答。试举一例,《赠曾凡人兄》:
他还写诗给《恩师王尊政》:
朋友之交,在于真诚以待,互尊互爱,彼此帮衬,共创人生。恬淡而珍贵,历久而弥新。
在人生岁月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的成功,凤平有机会,游历中国的名山名水,或走出国门,领略异域风情。他从深圳的山水开始,先是广东揽胜,登“南昆山”,临“万绿湖”,观“自力村碉楼”,进而于大亚湾海中戏水,然后过黄埔江,想江水历尽沧桑,上黄山,看山边“稻田片片”;去新疆,飞机上“几多险情”、“几多美景”,到西藏雪域高原,敬仰一路顶礼膜拜……。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壮美山河,罗到胸中尽收于眼底,内心油升而生无限的挚爱,尤其站在“布达拉宫”前,精神受到了洗礼,更感到“信仰”的“无穷的力量”。
出于为学术交流或访学,风平到过世界很多国家。他“飞过太平洋”,去美国,“瞻仰自由女神像”,游历“尼亚加拉大瀑布”;到墨西哥,饱览了边境小镇的街景。他在《游美国抒怀》中,将美国的霸权和中国的崛起,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两种价值观的对立与差异。他穿行“欧洲云天”,到法国,感受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扬的法兰西精神;去英国,访问了伦敦的剑桥、牛津大学,并拜谒了“莎翁故居”。这些都标识了西方文明所能企及的高度。而且,来往于欧亚之间,他“情溢俄罗斯”,曾在“二战纪念碑”前祭奠,向“无名烈士墓”献花。正如他在《世界游》中所写的:
他此种游历世界的情怀,表现了在中国现代文明建构中对人类文明的鉴借与融汇。
为人做学,行万里路是必要,但同样必要,或更为重要的是读万卷书。书藉是人类进步的历史阶梯。凤平更多的时间是在书房里,坐于书桌前,一杯茶,一枝笔,专心致志读书。他读《老子》,《看左传》,《读<论语>》,《读中庸》,《闲读二十五史》等,他在《唯有读书美人生》一诗中写道:
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时间充裕,便有了更多闲情逸致。种植花草,讲究养生,回顾一下人生历程。总结一些生命感悟。安顿灵魂,向死而生,从而使人格风骨抵达一种悠远的境地。他把人生分成“三步曲”:早晨,如旭日东升;中午,如骄的似火;傍晚,如夕阳返照。他把为学为师也分为三境界:坚定志向,倾心专注;不懈探索,永无止境;孤愫独标,天地与立。当一个人走完了这样的生命历程,他仰望宇宙星空,思考人间的万事万物,把自我投向无边浩渺,他就会大彻大悟,于“天人合一”中,领悟人之渺小与高贵、平凡与伟大。这就把生命升华到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歌体制,旧诗新诗,两者都承继言志、缘情的中国诗歌传统,但在表现方式、话语构成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其样态和效果,正如藏克家所言:“旧诗不厌百回读,新诗洪流声澎湃”。他的旧体诗,精练,含蓄,清隽,秀逸,意象鲜活,境界远出。这与它的格律要求有关。起承转合,中规中距。例如,《志趣》一诗:
此诗,平仄,对仗,押韵,都合乎五言律。而他的新诗,大都直抒胸臆,多用排比句式,情感激烈,析理明晰,语调急促,起伏跌宕,一泄千里,尤其的较长的篇什,更是如此。这有好处,便于青年们朗诵,因为它声情并茂,激荡人心。但也有不是,那就是慰藉不够,缺乏意蕰的内敛和张力。凤平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致力新诗向古诗学习,更好地把新旧诗贯通起来,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性和韵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汉诗。
李凤平,曾是我的学生。他毕业后,分配外地,相距较远,他去深圳,我在廊坊。彼此联系并不很多。但他的语文教学成绩和进步,我是知道的,也很关注。特别是他曾寄过一本诗集《春江花月》。诗情的传递,使我们的心意相通。前几天,他给我快递了一本诗集的打印稿,嘱我写序。师生之情难忘,于是,欣然答应,写了以上这些读后感式的评述。恰当与否,自有读者评判。我只是想以上述文字,作为我们师生之间的共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