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荣乡土诗歌论
(2019-08-06 07:35:49)分类: 诗人论 |
萧振荣乡土诗歌论
苗雨时
萧振荣(1943—2010),河北省行唐县人。1961年初中毕业后参军,后当过工人、干部、编辑。曾任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新时期以来,写过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主要诗集有《远行》《秋风集》等。?98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79—1980)。
萧振荣是河北省诗坛有较大影响的诗人。过去,他主要写工业题材,善于从平凡的生产劳动中发现诗意,捕捉形象,并有结构严整、语言平易的优长,但也嫌格局较小,笔力不太雄健,难以充分表达大工业生活的动人心魄的节奏。新的历史时期来临以后,他在集中力量向农村题材的突进中,却像燧石打火一样,令人惊异地进发出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一片新的生活和艺术天地。在这种新的开拓中,作者也仿佛确认了自己才能的特点和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作品的艺术特色。
“歌从乡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农民的心田,燃起了他们生活的热望。诗人同农民一道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深刻变革,他的诗较早地向人们传达了农民心头的这种喜悦和农村的新气象。虽然这些诗显得清浅一些,但它们还是以真实的感受、带着露珠的晶莹和朝霞的亮采,为我们透露了农村新生活浓郁气息。
在1980年8月号《诗刊》发表组诗《回乡纪事》以来,作者陆续发表了农村题材的诗作近百首。有些诗沿用“回乡纪事”为总标题,有些诗另起组诗题目,如“家乡的笑容”、
萧振荣的诗在表现农村生活上,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特色。他扎根现实生活,以敏锐而细腻的洞察力,着眼于把握自己真切的感党,把选取富有典型特征的生活场景与揭示农民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热力结合起来,加以熔铸和提炼,从而深刻地反映农村形势迅速而巨大的变化。因此,它比某些同类题材的诗作,有较为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试看《集日的黄昏》,小小的镜头溢满了多少生活的诗意:
这首诗虽然写得不是如火如茶,热气蒸腾,但却精巧细腻、韵味隽永。它不是从意念出发,而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角度,抓住了最迷人的“黄昏”时刻,表现农村新生活的脉搏和欢乐,即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情。
萧振荣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构思。他致力于构思的精巧和意境的创造。他的独创之处是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情画意,所写虽然多是一枝厂—节、点滴事物、瞬间情景,但经过作者精细笔触的开掘和生发,却能以小见大地概括社会生活,给人以含蓄蕴藉的美感。因此,在他委婉秀丽的笔下,一条乡间“小路”,串起儿时记忆、现实感受,以及从昨天到今天的漫长岁月(《乡路》);一片房前“新绿”,显示了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比,寄托了诗人无限感慨(《新绿》);而“会计室里热闹的算盘声”,在孩子的梦中是花衣,是鞭炮,在大人听来,却似“檐间春雨”,
从苇乡来了端午节的信使,
把绿色的传单撒向村巷。
奶奶讲这粽子的来历,
嘴里缓缓流出条汨罗江。
手棒粽叶的孙儿,
像初读一篇悼念文章;
曾有时不知棕子的味道
终于又闻到那千古芳香
可以看出,这首诗并没有正面写农村形势,而只是写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便是“端午节”也没有一般地铺开写,却落笔在一片苇叶上。诗的构思则以此为起点,从这片苇叶生发开去,奶奶讲粽子的来历,孙儿品粽子的滋味,即是在传述千古佳话,然而在重温这古老的风习中却也包含着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是,一片苇叶化为一张“绿色的传单”,宣告农村幸福生活的降临。
在创作中,诗人较多地吸收了古典诗歌和民歌的营养,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进行有益地探索和尝试,构成了他诗作的第三个特点。他大部分抒情短诗都是“八行体”。全诗分四节,每节两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其句式大体整齐匀称,韵律自然和谐,节奏轻快流畅。体制和容量有点类似我国古代绝句,然而有其“咫尺万里”的长处,却没有“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