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世间的阴晴冷暖

(2019-04-14 07:31:50)
分类: 诗评
          人世间的阴晴冷暖

                               ——读哑者无言诗十首

                                      苗雨时


 

红尘滚滚的人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凤凰卫视有个专栏节目,叫《冷暖人生》。栏目简介:“冷”是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是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样希望。社会边缘多故事,“冷暖人生”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它所播出的人物和故事,多带有某种超常的色彩,冷为主调,暖从冷生,冷极而暖。而实际上,人世间的阴晴冷暖,并不只是特例,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你环视你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这样的生存状态。

诗人哑者无言,默默地注视着身边的人情世态,心灵受到震颤,久久不能平静。沉默的大多数,是无言的,但诗人面对现世人生却不能缺席与失语。即使无言也应有诗。于是,他以凝重而悲悯的笔触,咏叹了一系列他所见到的冷暖人生。

也许他写过很多诗,但仅就这十首诗而言,却也构成了人间冷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诗的叙事语调是平缓的、沉稳的,然而平缓中有激荡,沉稳里潜藏着悲慨。其主要基质,是真实,绝对的真实,不掺杂任何水分的真实。事件和场景,都是日常存在,但因其真实,却反而更令人惊心动魄!……他写《口信》:求人们给他高中毕业的同学捎个口信,告诉他生前他的热恋的女同学已经结婚生子,当年他文具盒里橡皮上的“我喜欢你”几个字,只是同学们的一个恶作剧,竟设想到这位同学却因此患了多年忧郁症,而于2011年走失在一条汛期的河里,至今仍不知道他是否还活在人世。这追悔的口信,满含着愧疚与叹惋。有名有姓,真人真事。此种人生的诡绝与悲剧,出于偶然,阴差阳错,虽然平常却令人痛心。爱是暖,爱的丧失,却是彻骨的“冷”。他写《农夫》:一个北方的汉子,从风沙粗砺的北方,来到明媚秀润的江南,娶了一位南方女子,他种下庄稼,也种下了子女,两人勤劳耕作,相依为命。这是异在两性的千里姻缘,尽管他让女人生长出了坏牌气,他们时常难免吵吵闹闹。但这吵闹也是爱。因此,他害怕如果有一天女人不吵不闹了,那也许就是他们生命的尽头。这对普通平凡的吵闹夫妻,不也诠释了人间爱的真谛。所谓“不吵不闹不夫妻”,冷暖相伴,看似寻常最奇绝。此外,他写一位老妇人,拖着一身重病,坐“二十五小时”的火车,南来北往,为的只是照看自已的孙女,这《行走的火车》,负载着母性血缘之爱的传递:燃尽生命之烛,照亮后世子孙。这老妇人,或许就是诗人的母亲吧?他写一个在公园长椅上抱着自已“两岁零八个月”的女儿的父亲,妻子加班去了,他在家带孩子,大手拉着小手到公园里来,孩子那么娇小清纯,他的目光含着怜爱,像缕缕阳光抚摸着孩子熟睡的小脸儿,不由得想起了三十年前母亲怀抱自已的慈祥。这生活的点滴、瞬间的情景,不也使人感受到生命活着的《温暖》和幸福吗?不用猜想,这“父亲”就是诗人自已。……

当然,人生并不总是阳光遍地,也常伴随着风霜雨雪。尤其是历史山系的错动,时间无情的逼迫,也使人间的暖意透着某种阴冷。在诗人的笔下,那乡村的《留守者》,儿子去城里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由于城乡间翻不过的一座座大山,亲情被撕裂,映现在老人和孩子眼中的,只有孤单、绝望和迷茫;而《失去故乡的人》,不论是富人、穷人,做生意的、打工者,他们内心因生命失根而留下的巨大伤口,逢年过节,便会隐隐地剧烈地疼痛,时间愈久,愈难癒合;而且,人生最难逃过的,是生命的大限:寂灭与死亡。《那些远去的名字》,“那些从我眼前、耳边离开的人/将不再回来”,“服毒、上吊、跳楼、失足、疾病、意外”,正常的和非正常的变故,都可能成为人们离世远行的“定语”。从大千世界,聚焦在小小的一个点,无论春风和阳光如何浩荡,民族和人类怎样祈祷和张望,但都掩盖不住一个个个体生命“小小的哭泣”:生之留恋,死之悲哀。这就是一个人人生在世的不可擅离的天然宿命!……

因此,人为了抗拒死亡,总要顽强地活着,不屈无挠,生生不息。诗人看到:有的人,一切都可以被《忽略》了:身外的事物,自体的遭遇,大大小小,坎坎坷坷,但不能忽略的是生存的欲望,是死亡中站起来的生命的尊严;有的人,一直做下去,他《还没有停下来》,劳作,劳作,病痛阻止不了,亲情也阻止不了,他永远停不下来,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为什么停不下来?“因为他心中一直住着另一个他”,“他”是人的生命自然永恒的绝对指令……;也有的人,潜行于暗夜,做《夜行者》,在茫茫的黑暗中,他丢失了一切,衣物、钱财,甚或耐心和胆量,以至爱情和眼泪,但他还是要走下去,永不停歇地走下去,哪怕前面有野狼挡路,他也要像高尔基小说中名叫“丹抲”的年轻人那样,在昏暗与死亡的大森林中,剖开自已宽阔的胸膛,掏出自已的赤心,把它化作火把,高举着为人们昭告黎明的信息。“夜行者”作为一个生命的文化符号,无疑是人类命运的隐喻和象征。在这里,它让我们领悟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大冷和大暖。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真正的冷暖人生。这样的人生,超越了凡俗,而进到了人的终极存在:高贵、自由、创造和光芒!……

按照西方新批评和接受美学的观点,人们阅读诗歌,可以不顾及诗人的人生经历,而专注诗歌文本,发掘和再造诗歌的文本意义。这也许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角度和方法。但在中国解诗学中,却坚持“诗格即人格”,把人与诗联系起来。因此,进入哑者无言的诗歌,那心的体验,那惊人的感悟,都使我们不能不想他这个人。从他的那些冰火撞击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想象他人生命运的颠踬顿跛、酸甜苦辣,以及他由自我的生命之痛而对人类普遍困扼的包容,并因此而以一个  道者的身份,屹立在天地之间。这种博大的襟怀和人格风骨,投射到他的诗中,就使他的诗歌蒸腾着一种血性和生命力。诗人的创作,是有根的。正是那生命体验的根,让他的诗歌艺术生长出致命的真实、力量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