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时诗刊》第3期“卷头语”

(2018-08-07 10:47:41)
分类: 信息

                                      卷头语

《诗经·七月》中吟哦:“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迹写了蟋蟀短暂的生命流程。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型意象,蟋蟀负载着秋之悲凉和时光流逝的叹惋。而且,蟋蟀鸣秋,声动乡愁。在此种历史文化气场下,我们不由地联想到中国著名的女诗人伊蕾刚刚不久的辞世。她诗歌创作的一生,也如蟋蟀一样,在天地之间,有初始的蛹动,振翅腾飞的辉煌,与最后妩媚的消歇。她曾旅游过60多个国家,但念念不忘的还是她家乡的海河、大港和童年的粮店后街。这次,她在冰岛不幸病逝,遗体已运回国内,魂归故里,安息于燕赵大地。

本期以伊蕾为“专题人物”,是为了让人们在沉痛悼念中记住她的经典诗作和艺术精神。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是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其实,我们所有的现代诗歌,不论是爱情、亲情,还是自然、自由,甚或抗拒荒诞,揭示异化,都是返乡或为了返乡。人类还乡,不一定指固定地域,而是恢复人存在的原初意义,是回到存在真理的怀抱,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以此反观伊蕾的代表作《独身女人的卧室》,就不仅是对男权话语的抗争。而且也是一个女性精神返乡所放射出的生命的光芒。

返乡与乡愁,是一种情结的两面。此期两位“当代诗星”——曹五木与郑茂明,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可以纳入“乡愁”的范畴。前者的“三言两语”,是现代人生存境遇中的人生感悟和存在寓言;后者的简洁篇什,也是把日常生活、身边风物置于时代的穿透性诘问与忧思。其他栏目,“诗人之页”、“诗歌地理”、“佳作点评”、“大学生诗圃”,甚至“外国诗译介”,也都笼罩在“乡愁”的文化气韵之下。“诗歌研讨”,改为“伊蕾追思会”。大家回忆与她交往,感受她的人品和诗品,研讨她诗歌的文学史价值与美学定位,以表示对诗人的深沉的怀念。

还是回到《诗经》,它《唐风·蟋蟀》中说:“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土蹶蹶”。岁月匆匆,及时行乐。然而,蟋蟀的鸣叫昭示: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应有所作为。这对诗人来说,也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