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讲新诗写作
(2018-07-05 05:18:19)分类: 诗论 |
徐芳的讲座形散神不散,有微观的个人创作体会,又有宏观的新诗发展考察。大体说来,可以归结为个人创作经历,新诗的文体特征,新诗的处理对象以及新诗的写作技巧这么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成名诗人,在讲座中,徐芳足够的谦虚,低调,还有些许自嘲。“难”,是新诗写作的基本状况,也似乎是今天讲座的基调。
与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黄金年代相比,今天的诗人与诗歌存在状况难度空前。徐芳回顾了自己在华师大“夏雨诗社”的成长历史,那个时候,整个时代热爱诗歌,热爱诗人,诗人之间也相互鼓励,取暖。她特意提到了暑假去广西一个大学的经历,与此相对照的,她也提到了夏雨诗社三十年后的聚会。两次活动,热情洋溢,但性质不同,后者似乎隐隐带有繁花将尽的凄凉。徐芳这么说,我的理解是,她并非要打击夏令营诗歌组同学的积极性,相反,这是反向鼓励,向那些在非诗歌的时代仍旧坚持写诗的同学致敬。(但是徐芳又不愿意让我得出当代诗歌没落的印象,举出夏雨诗社三十年聚会,或许是另外一重意思。我用数据和自己的判断,支持了徐芳的意见。)
写作诗歌,须要了解新诗的文体特征。与旧诗相比,新诗的规则在哪里?徐芳曾经研究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音部、音律,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新诗创作困难的问题。旧诗是伟大的,但是旧诗也是好写作的,因为旧诗有规则。有规则就有路线,可以遵循,可以上手。徐芳举了经久不衰的“老干部诗体”,旧诗在当代的复活,似乎生机勃勃,映衬新诗的阑珊。然而,这很明显不是新诗发展的初衷,五四新诗革命正是以“陈旧的情感,陈旧的意象”为对象,这种勃兴,徐芳戏称“诈尸行动”。新诗能否像旧诗那样可以建立写作规则?徐芳谈到了“新诗格律化”问题,通过抛字、倒句、分行等这些口诀,努力使文字更加像“诗”。然而,这仅仅是诗歌的外在规则,并不能天然构成一首新诗。
徐芳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来说明新诗写作的苦难。她说,诗歌是一个“用针来挑土”的过程,艰辛,寂寞,几年的生活积累,经历,感受,方可浓缩成诗。有些诗人,可以一天写作一首,甚至在造成刷牙的时候就能完成任务,但是她不行。(不过话说回来,那个创作如此高效的诗人,我似乎没有听说过)。人选择诗歌,诗歌也选择人,有些人的性情、表达习惯更适合诗歌。当然,诗歌需要训练,那些青春期的记忆,并非天然都是诗。
新诗写作的难度,还在于它将处理新的对象。中国有悠久而强大的诗歌传统,这种传统,更擅长与处理农村题材、田园题材,它们其实是一种田园诗传统。那么,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新诗如何处理这个时代的光和影,处理这个区别与其他时代的生活经验?诗歌同样要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种种关系,而这个时代的种种都发生了现代性的变化,这些都是无法在旧诗传统那里获取经验。徐芳提出了“城市诗人”概念,假设新诗是否可以把城市当做第二自然,当做田园来写的思考。如果这样的话,似乎一个小小的字词挪移,便可续接起中国本土诗歌传统。谈到传统,徐芳顺手提起了“朦胧诗”。她说,相对于当下新诗写作,朦胧诗依旧是光滑的,破碎、切割、打结等现象远没有今天普遍,难度也远没有今天大。徐芳说,她的诗歌创作,受先锋文学影响很大,但是她还是想回到传统上去。
徐芳还有一个身份:高校写作教师。她在调任《解放日报》之前,曾在华师大长期教学写作,包括诗歌写作,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作家教学写作,正是创意写作的初衷。如何写作新诗,徐芳仍旧从“不可能”,从“难度”入手。
诗歌是一个文字压缩的艺术,一首诗的内容如何做到以更少的字去表达,既做到文字的限定,又做到内容的充分展开,诗歌正是限定与展开的艺术,是压缩的艺术。诗意是诗歌的灵魂,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诗意却并不存在于已有的文字叙述中,相反,它存在于文字之外,存在于剪刀的裁剪之后,所留下的空白之中。因此,诗歌又是空白的艺术。喜剧首要任务是确定什么是愚蠢,以便引导读者去嘲笑那些愚蠢的东西。诗歌恰恰不能告诉你诗意是什么,它在掩藏,转移,甚至自我解构,诗意存在于不确定之间。诗歌是不确定的艺术。与日常语言相比,诗歌不仅压缩,分行,还不断地转折,跳跃。如何做到转折、跳跃?徐芳用散文、日常语言和诗歌做了同题比对,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诗的语言,什么是散文的语言,什么是日常语言。一句诗的语言,应该包括如许散文语言、日常语言的信息,它的组合、转折既有密度的要求,更有速度的要求,这些构成了诗歌语言的肌理,诗人一眼看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诗歌关乎人的心灵,难以虚构,因此它又是心灵的艺术。
在提问环节,徐芳谈到了与埃及作家索因卡的交往,其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索因卡告诉徐芳,他热爱诗歌,热爱中国诗歌,也阅读中国诗歌。他天天坚持写作,坚持阅读。谈到阅读,他说,他只读诗歌和小说、戏剧,不读散文。这又是作家的经验之谈,我很赞同,也愿意与同学们分享。的确,我读别人的散文,写不出自己的散文;但是我读诗歌,读小说,读哲学,我忽然就有写散文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