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诗性情怀——作为跨世纪诗人的林莽
(2018-05-29 07:18:10)分类: 诗人论 |
宁静的诗性情怀
——作为跨世纪诗人的林莽
叶
十年以前,我写过一篇以《独行者的孤寂与守望》为题的评林莽诗歌的文章。十年过去,林莽依然不断地以新作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他的一些新作,我总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熟悉和温馨的感受。我同林莽的接触不多,但是只要同他见面,就有一种亲切之感。他是一个让我感到“诗如其人”的有着宁静的诗性情怀的人。
我在近30年来,写过不少对各种类型诗人的评论,但同这些诗人都没有什么个人的接触。林莽还算是见面稍多的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当时我同陈超在一起,他是来同陈超见面的。他走后陈超对我说他叫张建中,在一个财经学院工作。所以第一次见他,其实并不认识我。只是后来由于在盐城参加姜桦诗歌研讨会后,我同他被安排在一辆小车上回扬州,车上只有我们两人,所以交谈得较多而留下了较深印象。那一次他在扬州逗留了一两天。此后我们就是在一些诗会的场合见过几次吧。我正是从他的交谈中而接触其诗的。林莽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热潮中,的确不是一个大红大紫的诗人,所以我才称之为“独行者”。读他近年的一些诗作,我似乎隐然感到,他的这种宁静的姿态以及诗性的情怀,同我内心里对诗的品质的感受,有着非常近似的理解。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近半个世纪中,林莽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漫长的道路。社会的巨变和时代的前行,在林莽的诗中并没有显示出巨大的风云变幻的外在形态,证明了林莽不是一个“跟风者”。但是如果以此而认定他是一个自外于时代和社会的“旁观者”,则是极大的误解。作为诗人,林莽的内心无疑经历了深刻的体察和巨变,但他的诗却始终以一种宁静的沉思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在近些年他所写的诗中,在一种历经沧桑的社会体验中,蕴涵着智者的思索,他的诗性情怀更显示出别具韵味的风貌。在《泥土轰然滚入了湍急的河流》中,他以一种看似冷静的姿态写到:
一个生命因年轻而充满了无法实现的向往
心灵的灯盏在风中摇弋
被冲刷的堤岸崩塌
泥土轰然滚入了湍急的河流
这种看似旁观者的叙述姿态,其实蕴涵着无尽的个人生存体验。许许多多的历史真相,会因为阅读者的不同生活经历而充满色彩各异的具象。那些不同处境和原因而被裹挟在历史潮流中的人,会在自身的生存记忆中获得一种属于“距离美”的审美体验。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曾经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痛彻肺腑的经历,在经过若干年的历史沉淀之后,竟然在偶然的回眸时,会产生一种有距离感的“悲剧美”。这可能是人类精神现象中很难说清楚的一个“谜”。林莽诗中“被冲刷的堤岸崩塌/泥土轰然滚入了湍急的河流”,以悲剧的画面呈现了一种历史场景,但在人们的阅读中却产生了“悲剧美”的艺术效果,应该是他在个人记忆中,在回眸历史时融入了许多内心思索时而形成的诗的意象。这首诗中“那是曾经的夏日/带着雨意的风吹过不久/我们躲雨在屋檐下/湿漉漉的头发淌下晶莹的水滴”;“当月牙成为了荒林中唯一的亮色/最后的萤火突然成群地涌现/两条陈旧的铁轨/笔直地伸向无法知晓的时空”,都是会令人读后难忘的饱含历史内涵的场景。林莽显然是在回眸历史时融入了丰富的记忆并使之升华成诗的意象时,才获得了这种艺术感悟的“悲剧美”。
林莽始终是一个以具象抒写的方式而进入诗境的诗人。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在诗中进行抽象的议论。像《我的车位前曾有一棵樱花树》这样的诗,读者可以明显地体味到它的哲理内涵,可是在林莽笔下,从头到尾都是伴随着对具体生活细节的叙述而呈现的。从停车位前不经意间的一次闪现留下的印象:“车退向一棵刚刚长出叶芽的小小银杏树/初春
转过年来的春风中
我突然惊觉
不知什么时候已不翼而飞
为什么诗在开始时注意到的“刚长出叶芽的小小银杏树”消失了,而未曾提及的“樱花树”却突然发觉“不翼而飞”?就一般的逻辑而言,“小小银杏树”似乎应该是书写的对象,而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樱花树”。这正是林莽作为一个极富心智的诗人,在生活中敏悟出的“哲理”。也许那“小小的银杏树”早已被无端地踩踏而消失,而庞然大物的“樱花树”的“不翼而飞”,才会触动诗人的心灵。尽管林莽在诗中始终以平淡的口吻叙述着一切,但他留给读者的遐思,则是意味无穷。生活中并不总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而呈现的。“刚长出新芽”的事物被无意间践踏,曾经存在的“庞然大物”也会在不经意间突然消失,而人们依然在这种“存在”中经历着酷暑寒冬和暖春凉秋。所以诗人在淡定地写道:
春风掠过时
我转动方向盘
生活又进入了新的一天
正是这种对日常生活秩序的进行的感悟中,透露出林莽的淡定而宁静的心态。他的这种诗性情怀,永远具有温馨的魅力。
生活本身的异彩纷呈,需要诗人悉心的敏悟。一个内心麻木的人,对生活现象的熟视无睹,不会产生诗意。林莽的诗,总是在一些看来极其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和发掘出它们内蕴的诗性。在题为《春事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每一代人都有不忍回首的罹难
春风无知
一位大提琴手
无知的春风似乎暗喻着一代人的命运与作为,而泪往心里流的大提琴手,则是这一代人的觉醒和无奈吧。
对于林莽来说,时代风云的变幻,作为个人的心理感悟的呈现方式,往往只是以一种非常平淡的生活场景片断出现在读者面前。《敬畏》一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随着枪声
它轻轻跳开了几步
一只土色的小狐狸依旧回过头来向我们张望
面如古铜的老司机用藏语低吼了几句
那个搭车人收起了他的枪
这五行诗在简短地叙述一个场景,一种瞬间行为中的人性之恶与善的不动声色的交锋。老司机同搭车人之间的心理战终于以“收起来他的枪”为结局。林莽在这种瞬间场景中力图表达的,或许是一种人性中的恶,即使“那个搭车人收起了枪”,作为一种或许是“无心之恶”的终止,引来了因为“在暴雨到来之前赶过了那段泥泞而陡峭的峡谷险路”,从中顿悟到“感恩一直俯视和指引我们的苍天与众神”,到“时隔多年”之后,对“用一种近乎无知的鲁莽/兴致盎然地冒犯了那些寂寞中苦修的亡灵”的反思,林莽是在有意无意地表达一种因果过程所造就的忏悔和醒悟吗?或许还是暗示一种神秘的“报应”?诗人的隐秘之思我们无须妄加猜测,但是他的明白无误的诗行却在告诉我们:
看晴空下的雪山凛然屹立令人心生敬畏
嗷
到底还有多少事应该幡然领悟
我之所以称林莽为跨世纪的诗人,不仅是因为他的写作年代是跨世纪,也因为他对自身的心理过程和觉醒的描述,也具有跨世纪的特性。
作为一个时代的过来人,林莽的诗思必然地留下了生命过程中的刻痕。而作为一个具有自身个性的诗人,林莽的诗在总体上呈现的艺术特征则是令人瞩目的。当他作为“独行者”而涉足诗坛时,曾经的喧哗与骚动并没有掩埋了他的声音,而今在他年过花甲之后依然以他独特的声音回荡在中国诗坛。写于《敬畏》之后不到半月的《那触碰我心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同样是一首深刻地表达了他生命过程中的痛感之诗。当他娓娓道来地叙说那一幕幕令他心痛的场景时,生命中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感受在诗行中跃然而出。依然是具象和场景,依然是极具生活质感的联想和诗思,但是在这首诗中的结尾时,却有了林莽诗中不多见的抒情式的感喟:
而许多时候
那碰触我心的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
当我用诗歌诉说
跌宕起伏
我真想知道那触动我心的诗情到底源自于哪儿
林莽似乎在给自己出了一道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这真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人,有迥异的生存状态,因此就会有各具色彩的诗。所谓的“诗如其人“的说法,我想是一种古朴的说法,在当今这种社会现实中,它的真理性已经大打折扣了。以我对林莽其诗其人的了解,用“诗如其人”来评价他,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我之所以用“宁静的诗性情怀”来概括林莽的诗,是因为在我们所处的喧哗而躁动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过程中,林莽的诗所呈现的主要方式是宁静的。宁静并非无动于心,而是将外在的喧哗与躁动化之于内心的沉思,将诗性的呈现隐之于文字。所谓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在很大的程度上表达了我对林莽诗歌的阅读感受。作为诗人,林莽是一个不善张扬的人,作为生活的现实中的人,林莽又是一个厚道而朴实的可靠的朋友。他心有所知而不为假象迷惑,待人以诚又从不自我炫耀。在即将步入古稀之年之际,我衷心祝愿他
在诗的写作上,也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