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之痛的沉吟——读雨兰的诗

(2018-04-14 20:26:02)
分类: 诗评

雨兰 

生命之痛的沉吟

——读雨兰的诗

 

 

雨兰寄来诗集《低音》,翻开目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组诗《低音部》。我想,诗集的名字可能与这组诗有关,或这组诗的意涵,可以囊括这部诗集的总的主题取向。于是,先读这组诗,再读全诗集。果然,事实印证了我的猜想。那么,我们细读这组诗,以此种解析统领对整部诗集的认知和评价。

请看《低音部》全诗,共七首,以行数为题:

 

        

 

      七天了,你用秒针刻度自己

      时间  用痛苦刻度你的心

      你依然不肯原谅 

 

      身体里,那小面积的疼痛 

      她们依然不转移,不扩散,不燃不爆 

 

     “你宽恕了自己的爱”

      你的心里  再次贮满  柔和谦卑

 

             

 

      蘸着疼痛书写,蘸着苦难书写 

      但笔锋里  含满光芒

      你爱上用柔软的羊毫  分割内心的孤独

 

      这迅疾,这滞涩,这欣悦,这狂喜在宣纸上  复活着

      复活着一颗  在时间的刀锋上游走的心灵

      复活着一个  怀揣着火焰的种子的人的决绝

 

             

 

      你有狂野的内心。可以

      向疼痛  交出牙齿

      向苦难  交出一把硬骨

      向爱  交出一颗柔软的心

      你有用文字筑成的堡垒。不会被时间磨损 

 

             

 

      你善良、偏执、忧郁、悲悯

      偶尔会  不可理喻

      心底的爱  往往过于浓密、厚

      就析出一些疼痛的文字

 

             

 

      你始终在啜饮着自己

      上帝已清晰地听见,你那

      一颗心的呜咽。多么幸运!

 

             

 

      你安静地等着,甜蜜的记忆一路追杀过来

      你比菊花恬静,比远山肃穆

 

             

 

      你心底  有多少良知的经幡就有多少美丽的安详

 

          (注:《七行》末两句引自张炜《外省书》)

评雨兰的组诗《低音部》   评雨兰的组诗《低音部》   评雨兰的组诗《低音部》  评雨兰的组诗《低音部》   评雨兰的组诗《低音部》

 这组诗建行极为别致,七首诗,从七行递减,一直缩减到一行,仿佛龙卷风,上大下小,又似水漩涡,外浅内深,给人一种浓重的聚焦感和沉潜感……。黑格尔说:“形式,是向形式移行的内容;内容,是向内容移行的形式。”内容并不总是决定形式,同时形式也决定内容。两者是二位一体的。

第一首《七行》。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前五天,创造了天空、陆地和海洋;创造了光,分开了明暗和昼夜;创造了有生命的万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完成了创世之功,他歇息了。上帝创造人时给了人以爱,从此,人的存在,就开启了以爱为灵魂的幸福与苦难交搏的周而复始的宿命。所以,诗人以七天时限丈量生命,用痛苦刻度自我的心灵。这“痛苦”是由“爱”而来的,它占据着身体里的方寸,“不转移,不扩散,不燃不爆”,就这样纠缠着你,使你深陷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因爱而痛苦。那么,如何解脱?只有“你宽恕了自己的爱”,以柔弱和谦卑放牧爱,给它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你的心里才能得到平静与安宁。这就是诗人对爱之痛苦的低姿态,不是逃离,而是包容。

第二首《六行》。人在创世的第六天才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因为它映现了上帝的影子,被赋予了灵性和智慧。意识自我,自我意识,为人的生存划出一条闪光之路。那就是人可以表达,可以创造,在创造性的表达中,提升自我生命的质量。“痛疼”不怕,“苦难”不怕,即是承载着疼痛与苦难的“孤独”也不怕,因为诗人有“羊毫”笔,可以写诗作画,在人生的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描绘出疾徐有致的鲜活的生命图画。从而,抗拒时间的锋刃,复活心灵;抵御世俗的沉沦,葆有“决绝”的生存意志的火种。人活着,就应该珍惜生命,并相信自我生命的创造力量。

第三首《五行》。既然人的生命伟力如此顽韧,那么人就能够咬紧牙关,忍受“疼痛”,就能够以坚硬的脊骨担当“苦难”,并“向爱,交出一颗柔软的心”,大爱无疆,悲天悯人,以此为自己筑造起精神的城堡。这城堡屹立在天地之间,尽管尘世风云变幻,它也“不会被时间磨损”……在这里,诗人塑造了生命的坚忍、挺拔与伟岸!

第四首《四行》。上帝造人,人毕竟是复杂的,外在矛盾,内心冲折。它是大千世界的聚焦,也是心灵万象的总和。人性的“善良、偏狭、忧郁、悲悯”,甚或“偶尔会  不可理喻”。这一切交汇于心,浓缩于爱,这样的爱由于过于执着与深厚,因而,常能在人的生命上刻下“一些疼痛的文字”。爱与疼痛同在。而疼痛之生命,又似乎确证着:我疼,故我在!

第五首《三行》。人的一生始终在享受着生命,“始终在啜饮着自己”。爱也罢,苦也罢,痛也罢,生死离别,五味杂陈,然而在上帝眼中,这都不算什么,因为他在天上“已清晰地听见,你那/一颗心的呜咽  多么幸运!”人在世界活着,既便是匆匆过客,也是上帝赐予生命的最大的福祉……

第六首《二行》。哲学家常爱发问: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诗人不做抽象的思辩,她以生命的体验来完成上帝交付于人的使命:我来过,我走去,大地上留下我的足迹。我可以停下来,甜蜜地回忆一路的风景,象秋天的菊花,那样恬静,也可以向死而生,如远山那么“肃穆”,面对最终的虚无。这就是人生的顿悟,这就是生命的洞彻!

第七首《一行》。人生天地万物间,不管时间的怎样摧残,不管世间的红尘弥漫,人应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准,也就是做人的伦理底线。它是冥冥中的一颗心,“那一颗使四面八方的眼泪可以汇聚成沧海的心;那一颗使人们都爱母亲,爱孩子,都向正义之门踏进的心”(刘再复语)。这颗心的名字,就叫“良知”。“你的心底有多少良知的经幡就有多少美丽的安祥”。这安祥,就是生命本真的敞亮,就是人生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说到底,它是人作为“此在”去蔽后所绽放的生命真理的光芒!

总览这组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从人类原初的记忆中走来,在人的生存境域的现实时空里,对爱与爱的疼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寻和叩问,自上而下,从外至内,一步一步地逼近本质和深奥,最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正是这盏精神的灯火,反过来擦亮了她整个生命,也辉映和绚丽了这整组诗篇。

我们前边说过,这组诗在诗人整部诗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一组标志性的诗作。它的委婉而深邃的精神诉求,它的低抑的、倾吐的、简约的、睿智的、诘问自我心灵的、读了令人心悸的话语方式,以及诗人淡定、从容的写作姿态,几乎可以笼罩她所有的作品。要是打比方,它犹如一株高耸的大树,其他的篇什,或是大树滋生出的枝叶,或是它身旁生气呼应的近邻,或是它周遭与之交互映衬的葱郁的林木,然而它们与这株树在精神气质和生命血脉上都是相通相融、相互交汇的。所以,在此,我对整部诗集的诗歌,就不再一一评赏了。希望读者们到诗人为我们开拓的园林里走走,自己去观赏,去采摘树叶、花朵或果实……。然后回到这株大树前,以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再次观照这株树,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更好而深刻地共同领略和体认它的带有某种永恒性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