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冯焱鑫的诗
(2018-01-02 15:32:46)分类: 点评 |
简评冯焱鑫的诗
苗雨时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与万物生灵一样,进行无尽的轮回,以实现人类的发展和大自然的永恒。但单个活着的人却无法经历死亡,只能见证亲人或他人的死亡,在现实中思考死亡。诗人在《火葬场》里看到,这里的“风雨雪霜,明媚阳光”,肃穆、安静,等着人们“搭乘各种车辆”,以各种方式,“一拨拨地赶来”,走上这生命终结之地。检视那一座座墓碑,“有名的,没名的”,历尽春秋,花朵老去,人们与此“擦身而过”,感受到时间的无情,由此,他领悟到死只是生存的瞬间形式,“转身就是另一个世界”。死,不值得“悲伤”,而生之艰难,却更令人慨叹:“一个白衣女子的悲戚的哭声和孤单的身影”,不正凸显了死者已逝、生者凄凉吗?!
面对死亡,冥想死亡。死亡与爱有非此不可的关系。体味了死,才能更好地爱。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甚至把爱指向动物。诗人的家里养了“一只白猫”,它“产下四只小猫”后,在“一个黑夜”里走失了,是迷失?还是伤害?……那“夜”使人想到死亡。全家像是走失了一个亲人,“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回望”,“焦急地等它回来”,小猫已长大了,但那亮晶晶的小“眼晴”里仍透着对母亲消失的暗夜的恐惧(《走失》)。正在人们已经彻底失望之际,一天,那只“白猫”,却突然回来了,它“像一个人一样”,“用忧伤的眼神看我”,而我也像见到亲人,真“不知道它经历了多少磨难”,在抱起的一瞬间,我心中悲喜交集(《寻找》)。这个猫失而复得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多少死与爱的真谛……
死唤醒生,向死而生。在当今这个物质时代,利益原则和竞争机制,使人们欲望膨胀,名啊,利啊,争啊,夺啊,造成了人性异化,人性冷漠,人文沦落,那么,在此种人生困境中,人该如何设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持守生命的本真,护卫人的价值和尊严?诗人采取的态度是:《放下》。“放下虚名,放下争斗/放下仇恨,放下各种各样的欲望”。“放下”,不是逃避,不是妥协。放下即自在。无为而无不为。放下身外之累,才能让身心挺拔、伟岸,从而肩负起“更大的重量”。人生犹如一次《赶考》,“赶考”,不仅背负着个人命运,而且承载着家园情怀,把个人的梦与民族的梦,叠加起来,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使之成为终极存在的最高确证。
这些诗,大多短小,精悍。有意象,有故事;有思绪,有哲理。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与融汇,定型于质扑、清新的话语,凝汇成哀婉而幽渺的生命情调。这样的诗,犹如生长于天地间的小草,柔弱而坚强,低势而昂扬,摇曳出生命的一派优雅与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