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反向暗接——赏析徐芳的诗《与荷共舞》
(2016-09-13 14:10:26)分类: 点评 |
——赏析徐芳的诗《与荷共舞》
苗雨时
幽深的夜晚,月色朦胧,星光稀疏;月下的荷塘,薄雾弥漫,如梦似幻;凉风掠过,荷叶招摇,暗香浮动……
诗人此种情景的设定,显然与六朝时江南采莲的热闹欢快的场面,形成映衬。以白日的欢闹烘托夜晚的安静,更见其静谧。这是现代与传统的反向暗接。也许诗人一天工作劳累了,晚饭后,她邀伙伴(或许是爱人),要去一个僻静处,放松一下心情,脱去平常的烦恼,寻找另一个自我的世界。他们漫步,走着、走着,不经意间,闯见一片郁郁葱葱的荷塘,“拉起你的手/我轻喊”,这惊讶的声音,被风带走,传递给亭亭的荷叶,荷叶又以自己的颤动,做了回应,这刹那,是“快速的,在寂静中”……
他们步入了一个远离喧哗的属于自己的幽僻的天地。于是,走向荷塘,开始视察周遭的景色和动静。他们发现“这四周的黑暗像来自月”,那月下的暗影,似“浴在泥中”,泥的上面是悠悠水网,从“莲蓬弯腰”,他们觉察到了水中鱼的“逃窜”,鱼儿一游动,水浪涌起,而那挺拔的荷叶,迎着水浪,依然站在“它站的地方”,而不是躺下,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原先的平静”。这使我们想起了乐府民歌描写采莲时观赏鱼儿戏莲的光景,它们围绕着莲叶东西南北地游弋……两者的差异:一个清亮,一个幽暗,一个直观,一个猜想。此种古今勾联,其意在于深化眼前的寂寥。随着夜色的渐次深沉,他们来到塘边,近距离观照荷叶,深刻地体悟它们的生命特征和品性。诗人以荷叶为“中心”,写池水“雪原”般涌来,写清风中荷叶“突然”撑开“如伞的绿盖”,写荷叶带来“星光、月露、虫鸣”,写荷叶在抵挡着重重“水波”的冲击中,从容地张开与收敛,升起与垂落,摇曳生辉,婀娜多姿……它们编织着“地上”的“梦幻”,也映现着“天上”的梦幻。天地浑茫,青荷卓立,临风月下,风情万种。这是古人狭小的视界所无法容纳的,它标举了现代人的宏阔襟怀和精神气度。
最后,诗人感慨和赞叹:“这一切多么美好”!
他们在感慨中沉思,在赞叹里冥想,于荷叶下感动,慢慢地,慢慢地,他们感觉到,“这会儿”,面前“左冲右撞”的风,停息了,消失了,它悄悄进入了“我们的身体里”,让那荷叶“灵活闪动的韵律”,“也在我们的心灵里舞动起来”,于此,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合一,开始了惊醒世界的五色缤纷的生命的旋舞!
“荷”的原型意象负载着传统的自然美好和人文情愫,带着诗人的感性与理性融汇的个性特征,当它延伸进现代生态哲学,便增殖和生长了人类生存的新的理念。这样,诗中的“荷”,就不再属于古代,而根植于现实的泥土。它犹如一面绿色的旗帜,向人们昭告:尊重生命,关爱自然,是人类永续存活的必然;任何漠视生命,破坏自然,无异于毁灭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