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与传统的反向暗接——赏析徐芳的诗《与荷共舞》

(2016-09-13 14:10:26)
分类: 点评
                             现代与传统的反向暗接

          ——赏析徐芳的诗《与荷共舞》

     苗雨时

       当代中国,运用原型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不少,河北刘章的《古句新题》、台湾余光中的《寻李白》、洛夫的《长恨歌》、罗门的《月思》等,都是创造性的先例。这些例证说明,以原型意象为中介,承接传统,致力创新,也许就是一条本土新诗现代性构建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虽然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徐芳的诗歌《与荷共舞》,无疑也是使用了古典诗词中“荷”这个原型意象的。那么,让我们进入文本,看诗人与荷共舞中,舞出怎样的古代情韵和现代风姿。
  幽深的夜晚,月色朦胧,星光稀疏;月下的荷塘,薄雾弥漫,如梦似幻;凉风掠过,荷叶招摇,暗香浮动……
  诗人此种情景的设定,显然与六朝时江南采莲的热闹欢快的场面,形成映衬。以白日的欢闹烘托夜晚的安静,更见其静谧。这是现代与传统的反向暗接。也许诗人一天工作劳累了,晚饭后,她邀伙伴(或许是爱人),要去一个僻静处,放松一下心情,脱去平常的烦恼,寻找另一个自我的世界。他们漫步,走着、走着,不经意间,闯见一片郁郁葱葱的荷塘,“拉起你的手/我轻喊”,这惊讶的声音,被风带走,传递给亭亭的荷叶,荷叶又以自己的颤动,做了回应,这刹那,是“快速的,在寂静中”……
  他们步入了一个远离喧哗的属于自己的幽僻的天地。于是,走向荷塘,开始视察周遭的景色和动静。他们发现“这四周的黑暗像来自月”,那月下的暗影,似“浴在泥中”,泥的上面是悠悠水网,从“莲蓬弯腰”,他们觉察到了水中鱼的“逃窜”,鱼儿一游动,水浪涌起,而那挺拔的荷叶,迎着水浪,依然站在“它站的地方”,而不是躺下,然后一切又“恢复了原先的平静”。这使我们想起了乐府民歌描写采莲时观赏鱼儿戏莲的光景,它们围绕着莲叶东西南北地游弋……两者的差异:一个清亮,一个幽暗,一个直观,一个猜想。此种古今勾联,其意在于深化眼前的寂寥。随着夜色的渐次深沉,他们来到塘边,近距离观照荷叶,深刻地体悟它们的生命特征和品性。诗人以荷叶为“中心”,写池水“雪原”般涌来,写清风中荷叶“突然”撑开“如伞的绿盖”,写荷叶带来“星光、月露、虫鸣”,写荷叶在抵挡着重重“水波”的冲击中,从容地张开与收敛,升起与垂落,摇曳生辉,婀娜多姿……它们编织着“地上”的“梦幻”,也映现着“天上”的梦幻。天地浑茫,青荷卓立,临风月下,风情万种。这是古人狭小的视界所无法容纳的,它标举了现代人的宏阔襟怀和精神气度。
  最后,诗人感慨和赞叹:“这一切多么美好”!
  他们在感慨中沉思,在赞叹里冥想,于荷叶下感动,慢慢地,慢慢地,他们感觉到,“这会儿”,面前“左冲右撞”的风,停息了,消失了,它悄悄进入了“我们的身体里”,让那荷叶“灵活闪动的韵律”,“也在我们的心灵里舞动起来”,于此,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合一,开始了惊醒世界的五色缤纷的生命的旋舞!
  “荷”的原型意象负载着传统的自然美好和人文情愫,带着诗人的感性与理性融汇的个性特征,当它延伸进现代生态哲学,便增殖和生长了人类生存的新的理念。这样,诗中的“荷”,就不再属于古代,而根植于现实的泥土。它犹如一面绿色的旗帜,向人们昭告:尊重生命,关爱自然,是人类永续存活的必然;任何漠视生命,破坏自然,无异于毁灭人类自身!

   附:与荷共舞

        去年橘衣

 

    拉起你的手

    我轻喊,风的声音

    透过荷的颤动来回答

    快速的,在寂静中

 

    这四周的黑暗像来自月

    浴在泥中,整个水的网在上面

    鱼在其中,它一逃窜

    莲蓬弯腰,等待水浪

    而它的脚被扣住在它站的地方

    而不是躺的地方

    一切已恢复原先的平静

 

    池水覆盖过来

    像夏天的雪原铺盖

    使我们靠近

    这些如伞的绿盖

    就这样突然撑开

    在地上梦幻的中心——

    也是天上的中心——

 

    穿过黑夜,它的抖动

    带来了星光、月露、虫鸣

    在上、中、下的水域里

    脚步撑住这么多的水波

    而动荡……

    绿绸裙轻飘飘地垂落

    又突然升起

    鼓荡又收拢

    每一个褶皱闪着光

 

    这一切多么美妙

    在其中颠簸、左冲右撞

    风这会儿躲在

    我们的身体里——

    那灵活闪动的韵律,果然

    也在我们的心灵里舞动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