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活人生旅程中寂灭的灵魂  ——评海烟诗集《单行道》

(2016-09-10 05:58:43)
分类: 诗评
         复活人生旅程中寂灭的灵魂

                                                ——评海烟诗集《单行道》

                                 苗雨时


《单行道》,是诗集的名字,也是诗集的第一篇诗作。它对整部诗集,具有指标的价值和总体的象征意义。

全诗如下:


    通向远方的路很多

    我独爱这一条,走上去

    就不再回头的路。你一定无法想象

    它执着、高贵、内心坚定

    而不是像这样朝三暮四,寻找

    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空间,或者企图

    更多的繁荣。你一定无法想象

    它只是认真地呆在那里,爱着

    每一刻,爱着风或者寂静。每天

    除了车轮的探访,一切

    毫无变化,它只是眺望着

    它自已的远方。你一定无法想象

    那样的坚持和幸福。


的确,人生如旅,如旅的人生,是你自已选择的“单行道”。在不可逆转的时光追逼下,单行道,有去无回。你只能像它一样“执着、高贵、内心坚定”,而不能“朝三暮四”,患得患失,这山看着那山高。个体的人只能感应着春花秋月、暑雨祁寒的自然律动,也只能和它一样承载着“车轮”滚滚的不可回避的宿命。这条道路,有平坦,有坑洼,也有陷阱。人行进在上面,或骑车,或乘车,或步行。而幸运者,由于内外的机缘,他可以流连路边的花草,也可仰望蓝天的白云,或游历于高山、流水之间。但只要有“自已的远方”、自已“坚持”的梦想,一路下来,就能领略和感悟到这大千世界的旑旎风光,从而获致生命的“幸福”……

就这样,海烟走过她的人生之路,也走过她的诗歌创作之路。她的人生经过青年的迷茫、中年的殇,直指老年的孤独,依次从生存走向存在。她的诗歌,永远是爱的主题。从伤痛,到疗救,再到充盈、播撒与覆盖。爱,是她生命的灵魂,精神的母题;也是她言说话语的词根和她艺术表达的内在血脉。爱的集聚内敛,成就了她这个人;爱的有意味的外射,创造了她的诗。

人生逆旅,生存艰难。物质的生计固然要物质来克服,但灵魂的强大却能抚平心灵的沟壑和隐痛。而灵魂的力量的源泉是爱,爱自我的生命,爱周围世界对生存的支撑。人的灵魂充满了爱,也将被爱所包容,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得以化解,从而抵达最高意义上的和谐。

灵魂之爱,是真爱。男女之爱,首先是性爱。然而,性是肉体,爱是灵魂。没有灵魂的性,等同于动物。灵魂的爱,最初可能是童贞的,也许不会开花结果,但“那一年/你送的小小风车/却会是我的整个世界”(《所以我爱你》);青春到来,诗人也曾向往“薰衣草之恋”:“在薰衣草的花语里/以我终生的呼吸、微笑和泪珠/等待一次绝世的爱情”(《薰衣草之恋》),但现实的冰冷击碎了她的理想。她感到非灵魂的爱情犹如质地粗糙外表光鲜的“花瓶”,“总免不了被打碎的命运”(《花瓶》);于是,她《不再去触碰劣质的爱情》,而致力于营构彼此独立、自由、平等而又灵魂相通的爱情:“亲爱的,我为爱而来,用古老的方式/如同百合遭遇了山谷,爱找到爱/我们安住在人间,又漫步于天堂”(《直到时光淹没了我们的姓氏》)。这样的爱,不是部分而是全部,不是占有而是给予,甚至,《为了让你不再爱我》而给你自由的天地。此处的爱与不爱,都是爱。这种爱情,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现代的。

日常生活中的灵魂在场。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诸如工作的烦忙,脱离自然,失落传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等等。因此,诗歌表现此种日常生活,必需唤醒灵魂,使灵魂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灵魂在场,是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精神超越和回归最基本的人性。在这里,灵魂的本质是爱。因为爱,人与自然就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它们的生命和故事。例如,一杆竹,那么“温文尔雅”,自有“一种虚怀的气节”,竹下不必饮酒,也会醉在它的“碧绿的香里”(《站在我对面的竹》;又如,一丛杜鹃花,“我把她想象成热情的红衣女子,有着健康的容貌和身姿,“她生长在山中,也有了岩石的品质”(《我是在春天爱上这些杜鹃的》);再如,山中的雨,山是仙女山,雨是六月的雨,山上雨中的花木是我“一张张亲人的脸”,这样的清晨,“我忍不住让眼睛/在雨中开满感恩的花”(《仙女山清晨遇雨》);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而人文事物,则是灵魂在尘世上的家园。诗人曾陪年老的母亲,在街上散步,她觉得,仿佛一撒手,母亲就被风吹走了,母亲的乡下曾有庭院,如今只成了美好的记忆,她现在居住在城市的楼房中。偶然一天,雨后初晴,一只鲜丽的蝴蝶飞进屋里,但转瞬间又飞走,像一个美梦,即刻破灭(《蝴蝶》);有一次乘车经过南山墓地,墓地像一面死亡的镜子向她敞开,她感悟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车过南山墓地》);向死而生,但却只能栖居于她虚构的诗中和词语里,与之互为命根,像亲人一样,不离不弃。

底层关怀时的爱的漫延。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独特的,但他与他人又有类本质,因而个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遗世独立,他必须在与他人交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现在人们针对人际关系的疏离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特别是对底层人群的关爱。但此种关爱并不是居高临下的精神强暴,而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尊重,因而,表现出了一种悲悯和道义担当。诗人写了一系列同情底层劳动者的诗作。诸如,《雨中的三轮车夫》,写大雨滂沱中,三轮车夫全身淋透,正拉着生活的重负,像“另一种水,无声无息”地向前流去;《拾荒的女人》,写一个女人,衣衫破烂,在垃圾堆里寻找有用的物品,路过的轿车、贵妇,并影响不了她的专注,反而烘托了她的“诚信、良心和爱”;《农民工》,写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朴实,肯干,不怕流血流汗,然而,他们像候鸟一样往来城乡之间,却承载着撕裂灵魂的乡愁;而《山区女孩》,则叙写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女孩儿,她美丽、顽强、善良,怀抱“红宝石般”的梦想,面对一片荒凉,在指尖积攒“火焰”和“星盏”,她坚信,总有一天,她会托举起“整个世界”,用生命之火把自己照亮……对这些人,我们不能是可怜,而应是敬畏。他们并不是什么弱势群体,而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地上涌动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历史力量!

灵魂独白与大爱广布。人生而孤独,孤独是人的天性。它是人在沉思中与自己灵魂的交流与对话。唯孤独而能智慧,唯孤独而能爱,周国平在《论孤独》中说:“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这是人世间孤独与孤独的同情共鸣,也是孤独与爱的交响合弦。诗人在静夜中一个人听音乐,独享那生命的旋律,她的孤独是“岸”,岸站在那里,在时间的流水中,既看到了生命激情的自由与欢乐,也领略了那些“在尘世叫做烟云的东西”。它们的“坠落”,让她感悟到人生苦短,生命可贵(《午夜听某一段音乐》、《岸是孤独的》、《这些尘世叫做烟云的东西》)。于是,守护本真,关爱他人,亲近自然,以大气包举的情愫,把爱沛然地撒向天地间。因此,她“不与冷酷的人为敌”,也“没有时间去憎恨”,而是超越个人隐痛和暗疾,《请不要谈论悲伤》,因为自己的“悲伤何其小”,只有遵从“爱的指令”,去拥抱人世上“更为深切的悲伤”,才能使灵魂得到“深深的慰藉”;也因此,她对世界给自己的一切伤害,她表示《我还是愿意说出原谅》,“为什么我可以宽恕一切”?因为只有摒弃怨恨,我们才能“透过昨日的痛苦”,而招头仰望生命的蓝天!正如诗人在一首诗中所说:“我最后的爱/像海一样辽阔和不朽”……

有的哲人说:“最热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诗人的生命背负着“由痛苦堆砌的岁月”,这“跛行的岁月”比什么都更长久。爱,就由这绝望伴着痛苦而生长出来。在这浮躁、物化与媚俗的文化历史语境下,她拒斥异化,压抑“虚妄”之火,学习过平静的生活(《学会了平静的生活》)。她攀登那标示着“爱的高度”的“爱的天梯”,渴望如那对夫妻那样,让“我们荒杂而短暂的肉体”,“拥有这样的平静和安宁”,“就像山谷的野百合一样”(《就像山谷的野百合一样》)。诗人的诗,是安静写作。这安静,既是外在的认知,也是内在的心境。老子云:动生于静,静为本源。外在世界进入心灵,静如止水的心灵,便从平静而涌动,而复归澄澈。主客交感的诗歌生成,也实现了“简单——繁多——单纯”的转化。她这种从容、淡定的写作境界的基调和底色是:“深蓝的忧伤”和忧伤的深蓝,如天空,似大海,上面虽有“火焰”和“闪电,但风雨过后,终归一蓝如洗。与此相应,她的话语方式是灵魂独自和意象呈象:自然、婉转、隽永,活力、此在、真实。其话语资源是能激活当下语境的鲜活的日常口语和富有形象穿透力的现代书面语,两者的有机忻合,而成为生命与灵魂之爱的根源性的诗性言说。如果总括她的诗的整体的艺术质地和艺术风采,我们可以以她的《我一眼就认出了这些水晶》一诗来加以拟喻:


    只一眼,我就认出了这些水晶

    这透明得

    就要飞起来的光,流水一样

        ……

    你为爱而生,是爱的骨血

    生死的盟誓

    是长长岁月凝结下来的

    一滴忠诚的泪

        ……


海烟的诗魂就是这莹光四射的水晶,这颗颗水晶也就是她的诗的象征。她一眼就认出了水晶,我们也一下子就认出了她的作品。独特的个性和生命的境界,正是她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