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 ——读张秀玲的诗
(2016-04-15 11:45:16)分类: 诗评 |
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
——读张秀玲的诗
廊坊师范学院雨时诗歌工作室
当诗人将写诗当作一种修行方式,自觉地用诗人的眼睛审美这个世界时,她的诗歌就有了可以独立存在的生命与灵魂。张秀玲的诗接地气,有一种冷静的开阔和舒慢的弥散。她的诗思在生活的沉潜与融合中孕育,诗的诞生不但有侧身旁观的合理性,更是生命深度体验下,源自生活本真的馈赠——良知与悲悯。借此参加会议的机会,我就诗人的《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组诗10首)》《暗语
诗人怀揣着一颗慈悯的心,关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用敬畏的目光审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拷问自己的人性和道德。
组诗《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10首)》,写出诗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诗化了对生活的淬炼和升华。“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给人的感觉是沉雄、悲怆、苍凉。诗人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的可怜谁,同情谁,而是善意的理解、尊重,是因为感动,而发自内心的赞美,有一种身份的认同,诗人有向生活全面洞开的姿态。在现场感强烈的原生态表象下,总是缘情而发,多向度逼近生活,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脚手架下》通过对一个民工坐在脚手架下,用一根铁丝缝补裤子开裂的缝隙这个细节,构筑诗意的现实,重温了尊严的意义。一个进城的农民,衣服旧了破了不怕,但在工地上,也要穿戴整齐,这是他做人起码的仪态。诗不同于潮流的草根写作,膨胀在牢骚、愤懑、诅中,而是为生活在阳光下竖起向上的梯子。“他站起来,初升的太阳/把铁丝涂成了金色/他指头轻轻抚过/像是在弹奏着一根琴弦”,太阳、金色、琴弦带给阅读者的是明亮和安慰,也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农民工)不抱怨、不逃避,而是自信、乐观,相信未来。诗有瞬间的点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超越,有人尊严地存在。《让路》让我想起“礼失求诸野”,笃信“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化义理。诗的力量来自善意的理解和礼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见,背着行李匆匆行走的农民,我们常常无视或忽略了他们,而诗人没有,也许这就是“良心”的“机缘”,其实乃是仁厚之心的自然发生。她博爱众生,视他们如兄妹。于是,当她侧过身子帮他,为他整理好凌乱的包袱,“他居然给我深鞠一躬/他说第一次有人给他让路/第一次有人弯下腰帮他”。诗的着力点是两个人弯腰的动作,打工者的激动和感恩,诗人的善行和关爱,为平凡人间的某些角落带来了些许香甜的阳光。如果仅仅如此,诗还欠完整,只有当打工者走远的时候诗人发现,“他的腿有点跛/身影高一下,低一下/大地像在颤抖”,诗才完成了自己的呼吸。诗强化了片段的意义,唤醒了冬眠的人性,冷抒情也有了对抗不幸的力量!在一个残疾的劳动者,奔波、挣扎的现场,她的心和大地一起颤抖。这不只是悲悯,而是自责和问责,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拯救。诗不只有沉重,还有欢快和欣慰。《那个夏日》写一个刚刚进城的农民工和妻子的一次通话,“没事 、挺好 、不累”,“等开支了就把钱捎回去/给孩子买书包/给妈买药/给你买条裙子穿”,这些轻巧的叙述中,一个淳朴、善良、真诚的男人顿时凸显,他有爱、有责任、有担当,敢于面对现实和隐忍自身的劳苦。他主动投身到现代文明,并不拒绝生活的挑战,他向往着通过劳动的回报获得明天的美好,相信奋斗的力量,即使他肩负着砖时,依然报喜不报忧。诗人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她尊重他们,她爱他们,并藉此获得灵魂的安宁。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实现梦想,农民进城,挣扎在社会底层。劳动让他们有了幸福的回报也有了离别、伤痛、不幸。《硬时光》中小雪妈,每天,她都抹粉描唇画眉还弄个黑眼圈,每天,她都换身新衣服,说着城里的好,每天,她都狠狠地抽打身上的尘土。她来去匆匆,自私、享乐、逃避、蜕变。当我读到“小雪咬着嘴唇,看天/奶奶咬着残缺的牙齿,看地”时,是一股怒气,却瞬间变成一声喟叹。这就是生活,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王二铁》中,在工地丢了一条腿的王二铁,年轻生命残缺获得的补偿就是“一支拐杖,八万块钱”,他绝望、沉沦,他“买烟”、“买酒”、“买村头李春芳家的灯光”,最后,他年纪轻轻就死了。他多灾多难的老父亲用余下的钱为他买了一口棺材,一条假腿。诗人俯仰生活,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直面不幸,与痛苦交搏,感动自己也感动我们。她无情地呈现了现实残酷,鞭笞了金钱戕害人伦的社会生态。诗人让“李春芳家的灯光”这个暧昧的个人化细节和“一口棺材,一条假腿”生命空间发生撞击,带来视觉的震撼,让卑微生命的本真绽放。这些诗视野开阔,语言平衡,在情感结构的意象框架中,在人被消费的社会学现场,她有批判的能力却放弃了批判的权利。在尴尬的困窘中保持思考的持久。《守望》写风烛残年的老父对游子归乡的盼望,有风雪夜归人的酸楚和凄凉,“守住这扇门/流浪在外的孩子啊/还有根”。这已经不是一个乡愁所能阐释的社会内涵,也不是一代人、一个人所能抵抗的大趋势,社会在进步,人的牺牲是必然,今天会成为历史的缩影。诗离不开人,更关注人,这是诗人的良知。因为活着,诗人的焦虑必将永远存在。
组诗《暗语》14首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磨刀人》、《刀》、《楼道口》、《马路边》。《磨刀人》是从一个旁观者切入,大胆、乖张地游弋在主客体之间。“无论多忙/我都喜欢站在一旁,等//刀和磨刀石比着霍霍的声响/如同光阴咬着牙齿/声响里有雪一样的光芒”,一个“等”字,如星星之火,理性的光突破感性的藩篱。石头替石头说话,刀替刀说话,人替人说话。诗人不说白,不说寒光闪闪,不说锋利、血腥,而是由物与物的物理摩擦,演绎一场血腥,将阅读带入人与时间的厮杀。诗人借通感的灵活,恰当地表达出个人生活的沉淀与积累,并提升他们为意象。“磨刀人低着头/看着刀和磨刀石一点点变薄/而他的身子/也被风一点点磨薄”,有唏嘘了悟,也有沧桑感慨。诗人不抗拒感觉,生命语言的持续挖掘带来诗歌本身的生命张力。“他停下,刀就磨好了/先是把刀在围裙上蹭两下/在嘴边吹一口气/左手的拇指试几下锋刃/这个指头/居然被刀锋磨出了老茧/它们一起发出岩石摩擦的响声”,用词简洁,语感轻快,举重若轻。一个磨刀人的指头居然被刀锋磨出了老茧,人有了岩石的命相,让“物象”有了时间的厚重,生活的场景瞬时放大在生命的舞台,隐匿在语言背后的风雨、艰辛迎面扑来。“他眯着眼睛看刀/好像一块磨刀石弯曲的样子”,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生,同构了山阿。我们再来看看《刀》张秀玲的这把“刀”是个幽灵。它由浅入深,收放自如,开合大气有据,奔突冲折张力,隐喻发撒,气息飞扬。“背着刀,走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磨刀人//还好,爱人打来电话/小区来了磨刀的//好像接电话的是这把刀/它带着我一路飞奔//刀比我更着急/让自己有足够的锋利//天空
因为故乡,我们才有了纸上的乡愁。组诗《祖传的故乡》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血脉,有父亲的《半壶老酒》,有“低头走路,抬头做人”的母亲。故乡沸腾了生活,延伸了人间的暖意,一句乡音的闪电就是满脸泪水的云雨。是故乡风给了世人“沉甸甸的感觉”。这些诗饱满丰盈,过目不忘。
诗人也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爱情。我喜欢组诗《虚拟的光阴(14首)》的《预约晚年》,诗给人的感觉是,她仿佛已经“活在未来”。她说,有一天我们老了,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当你看我时/我也许正在看远方/不过,无所谓/抖落身上的尘埃/我们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牵手,回家”。爱情恢复了人的本质完整性。“牵手,回家”,语言平实,感觉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舒服,由爱情到亲情,到你我的默契,宽容中的相互迁就,都因为心中有一份言说不清的爱。
关于文本中诗人的诗艺探索。诗人有诗意的自觉。内部个性坚持在独特的观察中发现别人所看不见的美与丑。“藏不住的三伏天/翻滚出一粒粒的盐/在身体里寻找出口”(《等桃花开了》),有双向的突破,诗人将人的意识寄托在盐的诞生,赋予汗水生命的体征。这不单单是一个拟人化修辞所能承载的;“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让人体味到“诗家语”的心理真实。大地如草木,风的力量,秋的萧杀,冷的威力、死的残酷,给人带来恐惧和压迫感。“两只水鸟依偎成一朵云”,“一只兴高采烈的青蛙”(《雨后黄昏》),语言使生命敞亮,有童话的纯真和田园的浑朴。《孤单》中的“风,一低再低/低到尘埃的根部/季节的背面伤痕累累”、“那些失传的记忆再次刷新天空”、“褪色的阳光”、“河流锁住时间的呼吸/与镜子一样光洁/内心却涌动着黑暗的夜”。着意炼字,重视整体效应。句式,讲究内敛和节制。语境,力求圆融与浑茫。在隐喻、暗喻下结构语言的目标,以有限对无限,意蕴悠长。《秋风,把苍茫的大地连根拔起》集中小小村落为焦点,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让人记住的是“大美丽”。“当说到大美丽/九双筷子都停下/九张嘴都一起张开了”,言语的叙述,戏剧化的手法,排比句式的节奏和语感,掀起诗意的高潮。“等桃花开了大美丽,我就……”,有一种摇曳和迷醉,没有人放弃梦想。“那些从佛堂里走出来的人/留下了用旧的身体”(《普宁寺》),有昭然明慧的光感,领悟生命的洞彻,在肉体和灵魂的纠缠中,她宽恕了人。这个时候,在形而上的思辨中,自己已经不是自己,而任何人又都是自己。
总之,张秀玲的诗虽然俯身生活现场,但视角新颖、独特,语言平实,感悟深邃,这些探索中完成的诗作,不潮流却发人深思,足可以慰藉诗人以爱与宽容构筑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最后谈一点作为诗友的建议:1、有些的归类应调整。2、在今后的写作中,应大胆且有意识地强化对语言修辞的创新探索,结构诗意空间的曲折,合理建构意象密度,让诗在感性和理性的对抗中获取动态平衡。3、注重叙事和叙述的技巧,坚持有态度的叙事,识别个人历史的公共性与普世共识之间的差异与高下,避免潮流化和观念化。4、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尖锐性,不回避对现实的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