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蓉子《晚秋的乡愁》

(2016-03-29 14:05:05)
分类: 赏析

                  晚秋的乡愁

                            蓉  

 

蓉  子(1928  -)女。原名王蓉芷,江苏A,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就职于台北国际电讯局。1951年5开始发表诗作。“蓝星诗社”成员。现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集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纳丽沙组曲》、《这一站不到神话》等。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镂刻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

 

而虚静落下

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淡淡曳过

风轻轻扬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

 

看青青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以及

幽壑奔冽的光

有一种可触及的悲凉

 

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导读]

这是一首婉转的从舒曼渐近激越的“思乡曲”。读这首诗,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它以音乐的曲调来表现沦落的人生,而这首诗则化“晚秋的乡愁”为心灵的音乐。二者有  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的情韵,随着诗人乡愁的心律次第展开。

第一节,睹物生情,心随韵转。紫色的雏菊、古老的花瓮和异乡的秋风,三个意象形成了映衬和反差。诗人的情思就在这映衬和反差中生成,并流韵于物中。于是,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凄愁”的心灵画面。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然而这象征着家乡的雏菊、花瓮却只能静默在异乡的秋风里,怎么能不撩拨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如果用白居易的诗句比喻这一节,那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三节,魂归故里,  山水情深。这两节好似电影的闪回镜头,转瞬间,昔日家屋、远处山冈、云淡风轻、流水悠悠等意象组成的家乡秋景的画面,历历如在眼前。那里曾经是诗人的生息之地呀,那里曾有过她难忘的美好的童年。正是这幅声色相谐、动静相宜的心灵幻景,悠然地传导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正如“琵琶声”的“弦弦掩抑声声思”。

第四、五节,独立寒秋,感慨悲歌。这两节所展示的,是诗人梦回之后面对的异乡秋色的现实画面。这一画面流溢着的孤寂、冷漠、悲凉的情调,恰好同家乡的秋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种对比,加深、凝聚了诗人的乡愁。浓郁乡愁使诗人胸怀按捺那不禁,而发出慨叹的悲声;

 

啊!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

——每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这难道不是心灵曲调的“银瓶乍破水浆迸”吗?

的确,这首“思乡曲”是诗人心灵的律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诗人尊重的是心理真实,采取的是由内到外的内心视角,因而能化实为虚,凭虚构象,使自己的意识之流泛着奇光异彩,直接冲击读者的灵魂,引起内心深层的激动和震颤。这种效果,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