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周刊》封面人物介绍
(2015-12-07 19:46:05)分类: 诗人论 |
苗雨时,1939生于河北丰润,中共党员、当代诗歌评论家。
1954年,考入丰润县车轴山初级中学。
1957年,升入唐山第一高级中学。
1960年考取河北大学中文系,修业五年。
1965年毕业分配到廊坊师范专科学校(后升格为廊坊师范学院)任教至今。大学毕业前后也发表过一些诗歌,在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下没有什么影响。
1970年代末开始从事诗歌理论研究。
1979年加入河北作家协会。
1980年4月参加南宁“全国当代诗歌研讨会”,为河北诗坛带来了新的信息;此后参加了河北多个诗歌研讨会。
1985年,与孙挂贞、郁葱、刘小放、姚振函、边国政、何香久等成立冲浪诗社。
1989年,《简论诗歌的时间》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6年,《燕赵诗人论稿》获河北社科联社科三等奖。
2010年4月,古稀之年开博客,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诗文交流。
2014年,被推举为“廊坊师院文学院校友会”名誉会长。
曾任中文系主任、廊坊师院文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主编、河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传记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等大型辞书中。
《诗的审美》(199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从甘蔗林到大都会·当代诗歌卷》(1994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燕赵诗人论稿》(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诗歌写作技巧》(1999年,汕头大学出版社)
《十人诗选及导读》(200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河北当代诗歌史》(200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申身小诗百首点评》(200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
《诗歌创作与欣赏》(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走向现代性的新诗》(2010年,河北大学出版社版)
《当下诗歌现场——“雨时博客”诗论诗评集》(2014年,河北大学出版)
《时间的擦痕》(待出)
评价:
他的诗歌评论伴随朦胧诗起步,之后他总是立足当下,从立足于河北到外省许多诗人、作家,并辐射全国的诗歌现象及其发展进程。他年逾古稀开博客,更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诗文交流,这在那一代评论家中极为鲜见。近年来也常有针对当下青年诗人及跟踪诗歌变革的评论在博客中贴出。那么,祝福他!
——《诗歌周刊》
2015年05月24日
这位诗评家七十年代末从踏进理论界那天起,就注定了一场与自身弱点相格斗的抗争。他所受的教育本来应使之成为那种盲目顺从普遍意识规范的人,……但是新时代人文意识的艰难演进和他血素中固有的近乎偏执的叛逆力量,使他终于开始了对自由生命意识和价值确认方式转变的倾心。他的诗论,一方面对新诗潮夺目的实绩给予了毫不含糊的评析;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不断粉碎自己那种传统思维中的惰性,那种精神内核中愚顽的、工具式的人格因素。所以,我读着他这十年来的诗论文章,看到的始终一个不断给自己的精神进行放血的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陈超
他几乎给每个人都写了评论。在评论中,他坚持诗歌主体性乃至个人主体性原则,对他们的创作加以分析和评判。在对青年诗人的评论中,对他们的创新精神,他表现了掩饰不住的冲动、激动,甚至在局部语言中夸大了这些诗人的意义。而对中年诗人,则极力肯定他们的艺术觉醒,对他们创作哪怕些许的新变,都给予极大的鼓励。他正是从这股诗人的合力中,看到河北诗歌的未来和希望。
——杨立元
雨时教授新著《雨时博客》,进一步明证了雨时教授是几十年来忠诚于诗歌生存的肯定者。他体验诗歌风尚,做净化诗歌生态的人文志愿者;他扎根诗学沃土,做审视网络诗歌现状的理论建设者;他尊重自由个体,做弘扬民间立场的理想布道者;他承担文化考察,做通往后现代审美的资深摆渡者。他以坚定的信仰、执着的精神、超人的才智和憾人的品格,在物欲充塞、人欲横流的多变世界中,用一颗诗性的灵魂去穿越时空、语境、习俗与审美的隔膜,寻找永恒不朽的诗歌精神,感受其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寄寓和诗意栖居。
——薛梅
“尤是在物化与媚俗的时代,置身于人性异化的文化语境中,我自认为:我守望了文学的纯正与圣洁!”——苗老师当之无愧!
——邹伟华
自白:
1、写诗不写诗,首先是感受生活。不是为写诗而体验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总要敞开胸怀,以敏锐的感觉,捕捉大自然哪怕微小的脉息和点点滴滴的生活震动。有的可以写成诗,一时写不成诗的,也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记忆和形象记忆储存在头脑里。因为其目的在于丰富和充盈自己的心灵。
2、所谓生活的诗意,自然是指生活中的真、善、美。但进入文学创作,美则是第一位的,真与善只有作为美的底蕴与内涵才有意义。而美与真善又都沉浸在情感之中,随情感的生成与波动而凝聚、集中、构形,最终结晶为文学的诗意。此种诗意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这里不说诗歌,就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要是缺乏诗意,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似乎是一条根本性的文学定律。
3、人的生命,其外在表现,是生活,是“人生在世”;其内在表现,是心灵的波动,是内心世界。在诗歌创作中,艺术的感觉,不仅是生活与内心沟通的桥梁,而且也是生命的感情外化为艺术的基本要素。从外部世界到内心世界,再从内心世界到艺术世界,诗人的诗的感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审美中介。从这个意义说,没有艺术感觉,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有人甚至说:“艺术是感觉之花”。
4、诗歌的经验和技艺是相生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技艺的经验是原始的、粗糙的、肤浅的,结晶不成美的存在。同时,馈乏经验的技艺,也是表面的、外在的,犹如纸做的花朵、蜡制的苹果,缺少生机和活力。诗歌品质的高下,最终取决于经验的深度、技艺的精度和两者泯化为一的完美度。
5、诗歌阅读与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读者以诗歌作品为审美对象,从语言人手,通过审美感受、体验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进行想象的二度创造,从而在独特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心理过程。诗歌的鉴赏既是受动的,同时又是主动的。
6、一个诗人的创作,在一段时间内,应有自己较为集中的精神探索和艺术追求:范围、观念、意象、构思、技巧,乃至独特的话语方式。这样,稳步推进,容易出特色,出成果,并获致显著的进步。但也不能自我满足,应该适时地更换写作姿态,进行艺术变构,开始新的创造。因为,长此以往,轻车熟路,形成习惯,也会导致停滞,踏步不前。
7、诗歌的艺术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出新。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就是要不断地自我突破,及时地改弦更张,以永葆自己的艺术青春,使他的诗歌时时呈现蓬勃而新异的生长形态。
8、诗,是个体生命本真的纯然表现。然而,人生在世,生命的本真却处于遮蔽和沉沦的状态,置身于一片阴霾和森林当中。突破森林的遮蔽,走出阴霾的沉沦,就是人的生存。生存是一个过程,既有经验的积累,又有感悟的升华。所以,诗人的创作,永远“在路上”,他向生命本真和精神家园的行走,行走中的困惑与觉悟,就决定了他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9、任何诗歌创作,都有一个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写什么决定了怎样写,怎样写也强化了写什么。诗人的话语,是由他的生命体验同步发生的,带着他的生命气息。当一种新的话语形式被创造出来,是新鲜、陌生,充盈着活力的。
10、能够很好的完成对自我生存体验和世界的命名。但长此以往,也会悬浮和钝化,造成语言疲劳,如不改变,一再重复,必然成为重新感知生活的迷障与阻隔。因此,在诗写过程中,不断更新词汇和编程,便成了对诗人创造力的严峻考验。这也是他的诗能否保持生命力的显著标志。
11、诗贵真情。这种真情,自然,不应是浮泛的,而应是深厚的,不应是病态的,而应是健康的,不应是卑下的,而应是高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论是痛苦、悲哀、欢乐、喜悦,都应是在诗人生命的熔炉里锻炼过的真金,都应该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出以自己真实的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灵魂,甚至不隐藏和掩盖自己的弱点和局限。诗人以自己的人格真诚换取读者真诚的感动。
12、从诗歌的本质上看,诗的最高真实,是诗人生命的脉动。
网站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