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园----评何刚诗集《寻找桃花源》
(2015-11-03 08:13:14)
标签:
诗人意象桃花源诗集江南 |
分类: 诗评 |
守望精神家园
----评何刚诗集《寻找桃花源》
苗雨时
在当下诗坛充盈着浮躁、纷乱、喧杂的整体文化气氛下,阅读青年诗人何刚的诗集《寻找桃花源》,颇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和印象。它清新、恬淡、洁净、单纯,从中不难窥见诗人不事张扬,不尚铅华的写作姿态,也可感受到穿越于诗行中的诗人从容、澹定的生命状态的洞开、敞亮与澄明。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独特的诗歌写作。诗集题名为《寻找桃花源》,“桃花源”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型意象,如果不做泥古的解读,而在创化中给予现代阐释,那么它正可以作为这部诗集精神境界的写照和整体艺术风致的象征。
诗人的视域是开阔的,他以感恩和敬畏的襟怀拥抱他身边周遭的世界。或“打开一扇窗”, 听“雨打芭蕉” ,看“落叶飘飞” ,感悟“笛声从远处传来”的灵动,体验季节轮回的神秘;或钩沉凝结在灵魂深处的对乡土的依恋,把思念导向对精神家园的向往:那“布谷鸟”叫响的“民间习俗”,那“炊烟”牵系的“母亲的心”,那“石屋”,“健康质朴/像乡亲的秉性”,那“起风的日子”,使人想起“家乡的那株古榕/苍老 但根深叶茂”;或沉湎于对美妙爱情的回忆,打开珍藏于心灵的倩影的画册:“初恋的羞怯/在草坪上静静盛开”,“与心上人对视的时光/永远是首经典的怀旧金曲”,“思念是一页隽永的信笺/斑斑点点你的承诺我的忧伤”,“梦中青岛”衔来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柏拉图式的情爱;或徜徉苍茫山水间,放飞自己久被城市喧嚣所闭锁的无奈的心情;或敞开留驻在心底的默默的对崇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深沉的敬意和关爱……。应该说,他的审美思维触角向四面八方延伸,网罗他所能扑捉到的凡可入诗一切,并在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碰撞与遇合中,酿造纯粹的诗意,于生命本真的根干上绽放出多姿多彩的艺术花絮。
所有这一切,也许便构筑了诗人诗的“桃花源”。这里,远离世俗,纤尘不染,天空飘荡着历史的烟云,大地悸动着人类未来的召唤。虽然不能忘却现实生存的境遇,但在审美理想观照下,却把它升华到诗意栖居的高度。“桃花源”寄寓了诗人生命真诚的企盼,它不是外在景象的简单的映现,而是根植于心灵中的执着的守望。“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诗),诗人所要寻绎的正是与其人文操守相契合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国”。
在物化与媚俗的滚滚红尘中,诗人重建心灵、重返家园的人生意向,必然会陷入诸多的阻隔和困扰,造成他内心的冲突与漩流,以此奏响孤独、忧郁而又寂寞、平静的生命情调,孤独而智慧,忧郁而美丽,寂寞而孕育希望,平静而彰显从容……,它像一缕迷茫的风烟,弥散在诗人的艺术世界,它如一泓浪花迭起的小溪,潺潺地流过他魂牵梦绕的“桃花源”。
诗人的艺术构成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表现为诗意空间的内外融汇和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意象组合。他具有极为敏感的艺术禀赋,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富有诗意的一花一叶、一枝一脉、点滴事物、瞬间情景,然后收入心灵加以情感的灌注,从而创造出一个个精巧、鲜活的意象。
诗歌的整体建构,诗人往往以内在的情感的波动为灵魂,围绕主体意象的塑造,把伴生意象、陪衬意象予以错落空灵地编织和有机组合,从而架构起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相贯通的内外重迭的审美艺术空间。试以《江南女子》一诗为例。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江南女子”,对她的描摹,简约而梦幻。她干什么、她的作为交代得很少,只是“走进小巷的黄昏”,“娉娉的驻足”,去到“浣纱的河边”。诗的重点写她的柔媚风情,有“水莲”花般的“俏脸”、“秀发若瀑”的外在印象,也有春天里的“杏花”飘飞、小桥流水的环境映衬,但这不是重心,真正传神之处聚焦于她明亮的“眼睛”,而且是动态展现:“多情的回眸”,“缠缠绵绵的秋波”……由于这一点,她“编织了小镇谜一般的年龄”,使江南风情万种,而“江南女子”也成了江南文化习俗的完美隐喻:江南——女子,女子——江南。正因为她是美的所在,所以诗人“情愿是江南三月的故事”,让“某个情节”“蔓延”在她身旁,当她消隐,又摇响沉寂心中相思的“风铃”。如果我们把诗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外视角,景中含情,后一部分是内视角,情寓于景,内外交汇,情景相生,以此形成了这首诗婉约、清丽、缱绻、深沉的审美气象和调性。
然而,作为整个诗的基础的还是诗歌语言。它是诗的物化存在。诗情、诗思、诗意、诗境都寄存于语言,诗的意象也以语言为依托,“言以立象”。诗人何刚的诗歌话语,因与他的才情、诗歌理念以及他所写的题材内容相适应,而表现为自成一脉的艺术特征。诗人的生命情态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和的内心收入景色、本事和生活细节,并以此创造意象,经由话语的定型和传达,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调和风采。其诗歌话语的语感是:清隽、秀润、淡雅、自然。所谓“日光七色,融于一白”。
最后,我们引用诗人《笛声自遥远传来》一诗中的几句诗作结:
诗人带着自己的叶笛在桃花源里嘹亮、悠扬地歌唱,愿他创作更多更美的诗作,像桃花源的桃花一样在大地上灼灼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