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河北燕赵诗派、燕赵诗风
(2015-10-17 08:13:04)
标签:
军事诗歌河北燕赵诗人 |
分类: 诗论 |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的背景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燕赵诗歌是中国诗歌历时性和共时性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有着和这一整体大致相近或共同的特征。但由于地域和某种文化上的差异,它又有着某些自身的特质和流脉。
今天的河北,古为燕赵之地。燕赵以来的古典诗歌传统,无疑是河北诗歌的渊源。对这种传统的追溯与探源,如果结合当代历史的转折与变革,又无疑有助于更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当代河北诗歌的历史走势和趋向。
战国时代,燕赵分别为七雄之一。它们地处北中国,北为塞外,南临中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它们特有的政治、经济、军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燕赵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地域之一。“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作为历史文化的原型母题,一直在以后的诗歌中流转、衍化。荆柯刺秦,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精神气韵被历代的诗人所传唱……
中国诗歌有两大传统:“诗经”传统和“楚辞”传统,并称诗骚。而燕赵诗歌是属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的。《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就流传在燕赵一带。它们反映劳动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与熬煎,表达他们在劳动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具有浓郁的人民性和现实精神。后世注释和讲解《诗经》的“韩诗”和“毛诗”都源于燕赵。当时,毛苌传授《诗经》的地方,后来叫“诗经村”,就在今河间县古洋河畔。
汉王朝建立之后,设置乐府,即掌管音乐的官府。汉乐府的一项有价值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汉书·艺文志》曾有明确记载:
汉末建安时期,建安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变化。它的代表诗人是“三曹”、“七子”。他们大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人生道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他们承继和借鉴乐府民歌,反映现实,抒写怀抱,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的诗不仅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建安文学的活动基地和中心——邺都,其地即在今河北临漳县。这些诗人虽不出生在河北,但他们所开创的“建安风骨”的诗歌艺术风范,也必将给此后这块土地上的诗歌以重大影响。魏晋时代,由于两汉经学的崩溃,人的思想的解放,带来文学自身意识的觉醒,文学观念日益明晰,到后来出现了一种讲求文学形式的风气。西晋的“太康体”就是这样一个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时称“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他们是今河北安平人。三人中,张协成就最高,他的诗炼字析句,“巧构形似之言”,形成了一种偏重形式的华美诗风。但这种诗风的流行并没有掩泯燕赵诗风的精神主脉。同代诗人刘琨,河北无极人。其诗,清刚悲壮。《诗品》说它“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文心雕龙》说它“雅壮而多风”。仅存诗三首:《答卢谌》、《重赠卢谌》、《扶风歌》。这些诗都是诗人后期战斗生活的产物,有着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厚的爱国感情。如《扶风歌》中,诗人这样吟唱:
唐代,中国诗歌历史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是今河北涿州人。他们的诗歌努力突破宫廷诗的绮靡诗风,在创作上呈现了新的倾向、新的精神。四杰中.卢照邻的身世最为凄凉,因此,他的作品,多为悲苦之音。并且,他以七言歌行最为擅长,《长安古意》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他揭露了长安上层社会的奢华与堕落,并与自己寂寞清贫的生活境遇相对照,表现了他清醒的批判精神。
盛唐诗歌,有两个主要流派: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是高适和岑参。高适是今河北南皮人。他们都长于用七言长歌,描述塞外瑰丽风光,激烈战争的场景,以及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为一种豪迈、雄烈、悲慨的艺术风格。高适的名篇为《燕歌行》。这首诗,在广阔荒漠的自然背景中,展现战斗的惨烈,对比战士与将军的不同生活,表现征夫的思乡之苦,并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烈诗句,揭示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愫。这在唐代边塞诗中是一首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
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但刘长卿也是这一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是今河北河间人。山水田园诗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盛唐社会的富庶与繁荣,也表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个性超脱的人格追求。它的精神取向,是人与自然契合。刘长卿以五言见长,有五言长城之称。他的诗,描写田园山水,用笔简淡,清切自然,常能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这类诗对后世河北诗歌的影响,也非常大。建国后当代河北的乡土诗,似乎与此不无承传关系。
唐代诗人中,河北籍的比较多,除上边提到的外,还有李峤,(赞皇人)、苏味道(栾城人)、宋璟(南和人)、李颀(赵县人)、张仲素(河间人)、贾岛(涿州人)、卢仝(涿州人)等。他们的诗,或奔放,或恬淡,或纤秾,或清瘦,各有所擅,各具特色。虽然成就大小不一,但都为唐诗百花园的繁丽贡献了自己的香色。
宋、元、明、清,属于河北的诗人不很多,值得一提的有宋代的柳开,元代的刘因,明代的薛论道等。柳开,今河北大名人,他的诗所存不多,《塞上》是名篇,学韩愈风格。此诗,以天静与响箭相映衬,写“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全诗境界开阔、高远。刘因,今河北容城人,他的诗多为伤时感事和关怀农民疾苦之作,如《白雁行》、《悯旱》、《观梅有感》等篇什,大都意脉遥深,风格雄浑。薛论道,今河北定兴人,著名的散曲作家。所著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共收入小令一千首。他的创作在明散曲中自辟蹊径,有的描写边塞景色,有的抒发个人感慨,但更多的是讽喻世情,批判现实。大多笔意豪放,间含慷慨之音。
在此,我还不能不着重指出两位文学大家:一个是元杂剧作家关汉卿,一个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关汉卿,今河北安国人。他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熟悉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用戏曲来反映他们的痛苦与不平。一生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作品中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一系列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他不仅是中国的戏剧大师,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作散曲,现存曲十套,小令二十余首。曹雪芹,今河北丰润人。他出生在官宦书香之家,少年时,家庭发生了大的变故,家道由盛而衰,他目睹亲历了这一过程,到了晚期,更遭受了极其穷困、清苦的生活境遇。《红楼梦》是作家以悲愤、回忆和批判的心情,来描写的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的历史。这部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三千余年绵延不断发展中的一座高峰,而且由于它的极高的艺术成就所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也为世界文学所公认。它的文学价值,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红楼梦》中,亦有大量诗词。这两位大家的文学成就,虽主要不在诗歌方面,但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对河北文学一—包括诗歌——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永恒的。
从以上简括的历史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河北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有《诗经》的抒情高度,有“慷慨悲歌”、“建安风骨”的精神高度,和由此而来的现实性的内质、人民性的意向,批判精神的张扬,以及多种艺术形式、风格的包容……正是这一切汇成了河北古代诗歌的汹涌澎湃的现实主义历史长河,并一直流贯至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