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灵魂的打捞——读张洪波诗集《沉剑》
(2015-09-23 19:51:49)
标签:
张洪波沉剑诗集母性诗人 |
分类: 诗评 |
民族灵魂的打捞
——读张洪波诗集《沉剑》
当人们耽于物质创造而又被物质围闭得无路可逃的时候,精神的孱弱与匮乏常使思想者陷入尴尬之境。站在这种临界点,《沉剑》的作者把目光伸向民族历史的深处,唤醒远古的生命图腾,以启导现实与未来的行为价值和存在意义。那是一种居守于广袤的土地上6000年之久曾消泯的博远、宏阔、沉凝、激越的生存状态,诗人的重新发现镀亮了他人生的审美体验,使他的诗歌在浑穆与平和的氛围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坚卓、峭峻的哲性境界。
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人们的肉体和心灵,但却不能扼止那潜埋于血液中的力与火交融面成的生命激情。它从祖先那里穿越数千年时空呼啸而来,深深地抓住我们现实的感觉和忆念。这是一种精神原型。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开启了、活化了或者说还原了诗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他以诗歌文本为我们打开了华夏初民“破荒”之时的景象。这种精神的辉煌脉脉地恩泽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诗人从历史深处探本寻源,揭示出了中华民族在长期艰难历程中自由和生存意志的冲腾与坚韧不屈。于是他很持重地告诉我们:“在这里愈久/爱得就愈深”,并且他相信,那柄静卧在历史急流中的“沉剑”必将以其开创历史的雄性姿态,划开时代的云幔,迎来一个崭新的黎明。
当我们深入张洪波的诗歌内部剥析它的精神之核时,我们便明敏地发现一位“胸结果实”的母性形象如梦似真地存在着。《母亲的陶哨》中,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始祖和精神象征,她以自己的怜悯、忍耐、宽宏和勇毅锻造着生命的最初的灿烂。是她“吹响第一声源于泥土的音乐”,那哨音“再艰难的岁月了压不弯”,它滋润着永远流转的天空,它向大地和四季释放着各种幻想。在张洪波的诗中,这个母性形象隐含在他所观照的诸多事物之中。“漫长的大森林”是她的象征,“你甩着一头长发/远古至今地奔走着”,“散发着令人神往的母亲的气息”。“河的诉说”,娓娓不绝地传递远古的信息,那河流以其智慧的、和缓的、坚定的存在方式表现着华夏母亲的姿容。《望乡》中的故乡是母性形象的另一种衍化形态,至于《牛角号》、《根雕》、《活着的根》等诗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她所带来的哲思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