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评《我们活在语言里》

(2015-07-20 21:01:04)
标签:

佛学

语言

文字

我们

生命

分类: 点评

我们活在语言里

       陈德胜

 

果子被切开,种子在内心深处

这最有价值的物质就是语言

语言在最底层,语言在中间

写诗靠它活着,靠它死去

平易近人

 

空气像传播灰尘一样

语言互相碰撞

我们是那样激动

语言活在耳朵里

甘霖、冰块、石头或者瘟疫

真理爬出来

像个美丽的女人,我们仰望许久

我们找到和我不到的

都是声肯

强壮而有力

语言无时无刻不在设法消失

阻止它们将是我们一生的愿望

这种努力与生俱来

在接连不断的击中里

 

在纸上我们抚摸语言

在书里生活我们渐渐地消瘦

写一些诗歌

文字很伟大

所有的纸容纳不下

思想只有巢穴却没有归宿

读书,说一些心里话

手臂所及,我们尽量多抓一些文字

书在木头上像本头

书在水里像水

书在上下无法分辩

语言站在我们周围

我们四处碰壁

我们舒服极了

 

我们多么需要信仰和歌唱

语言在事物之外

等待牙齿和手指

我们生活在哲学和诗的腹里

永远会令我们热泪盈眶

 

 

苗雨时点评

 

《我们活在语言里》,的确,人的生命一降生,就落入语言世界。人的生存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存在的家。极端来说,人即语言,语言即人。那么,语言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语言在事物的“最底层”和“中间”,就犹如果核内的种子,它可以发芽、生长。写诗,要靠语言。因为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遭逢,就生成了人之诗,所以,它“平易近人”,即切入生命本真。

语言像空气吹拂灰尘,弥漫在天地间,它们“互相碰撞”、磨擦,发出声音,使人与人可以沟通与交际,传递信息,因而,令人们很“激动”。最初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它以声音扑捉自然万物,如“甘霖、冰块、石头或者瘟疫”,还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让“真理”从现象中剥离出来,像“美丽的女人”,供人们仰望和崇拜。这就是自然神。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不论是“找到和找不到的”,都听从强而有力的语言召唤。但有声语言易于消失,说过的话,一阵风就远去了。因此,逮住它,把它留存固定下来,就成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愿望”和“努力”的需求。经过“连续不断”地求索,从结绳记事,到象形图画,终于创造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中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相传中国古代仓颉造字:颉四目,仰观垂象,因历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得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得遁其形,故鬼夜哭。这真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因为有了文字记录语言,变无形为有形,它的命名功能就无比强大了,一切自然造化、神灵鬼怪,都被纳入语言文字之中,设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也跑不了逃不掉了。这样,语言服贴在纸上(最早是竹简),人们就可以在纸上“抚摸语言”了。并开始与文字打交道,在书中付生活。由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野,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以文字记录和传播人类文明。这种劳动也是很辛苦的,为著书立说,他们也“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文字之后,诗人写诗,不再口耳相传,而是排列文字,他更发现文字的神奇与伟大,甚至“所有的纸容纳不下”,因为诗的思想和想象力,虽然可能有暂时的结穴,却永远没有终点和“归宿”。于此,他读书,写诗,只能“说一些心里话”----自已独到的见解和特异的生命感受。同时,尽力扑捉和选择与此贴近的准确的文字。文字是有生命的,不仅诗人主宰和运用语言文字,而且语言文字也能引领诗人前行。所以,书在“木头”是“木头”,书在“水”是“水”,书在天上地下,便浑然一体。语言的真实,就是事物的在场。我们生存在语言中,语言围绕着我们,它既是生命的拘囿,也是生命的打开。因此,我们虽“四处碰壁”,但我们却“舒服极了”……

 尊重语言,敬畏文字,热爱我们的母语。因为我们的母语里有哲学和诗歌,有老庄、孔孟,有《诗经》、《楚辞》。这多么需要我们“信仰和歌唱”。语言虽在事物之外,但我们可以把世界纳入语言,经过我们的咀嚼(牙齿)和搬动(手指),赋予它以存在的真理,使之放射出诗与哲学的熠熠辉光,在这样的语言家园里存活,怎能不令我们“热泪盈眶”!……

这首诗,记写了一部语言诞生与演变的传奇。它以简括、委婉的笔致,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和具象,讲述了语言的发生学和文字的神秘与照亮人和世界的功能。尤其是把语言文字与诗联系在一起,就不仅激发了诗人的语言自觉,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掘汉语的诗性,而且要求他们以自已的创造,和人们一道,共同为现代汉语的健康与纯洁而奋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