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园的守望者----评伍培阳的乡土诗

(2015-07-11 12:52:29)
标签:

房产

乡土

诗人

家园

守望者

分类: 诗评
               家园的守望者

                                   ----评伍培阳的乡土诗

                                  苗雨时


伍培阳是土地之子,农民后裔。他出生在江南乡村,那里的乡土是他生命的摇篮。后来他走进城市,也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大城市。江南的小城与乡村贴得很近,同样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但两毕竟有差异。诗人的个性化乡土书写正是建立在这种差异性之上。在此种独特的历史时空下,他观察着,体验着,领悟者,把灵魂浸润在这一方水土中,便从心灵深处逶迤出一幅幅记忆与在场相交叠的江南乡村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画幅中又氤氲着一缕清新又迷茫的云烟,充溢着一脉依恋又多少带点伤感的沉凝而澄澈的气韵……

诗人以一个守望者的姿态,为我们打开了他乡土诗的艺术世界。在这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土风光随着季节轮替:春花、夏草、秋阳、冬雪。乡村人的生命感应着自然的律令而跃动。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四野都“绿”了。村里的“小女孩”,在花木掩映中,像“一朵朴素的苦菜花”,坐在山坡上,她不大在意花开花落,只是一心想着“竹篮”里的野菜,这喂养生命的“圣洁”;夏日降临,诗人仰望飞鸟,关注天气,他“挑检精粹的民谚”,与飘拂的柳丝一起,“拿捏盈动的云朵,储存起来/在农村需要的时候/我就下雨”,因为雨水牵系着禾苗的生长与农民的生计;秋天里,天高云淡,风和日丽,“镰刀的锋利,光芒划过田野”,“稻穗垂长,簇拥”,晴空下,“劳动的人群里/有我的父辈,兄弟,邻居/一些响当当的本土方言”;秋收,冬藏。也许江南不常有雪,但也草木摇落,大地沉寂。于是,在淡远与肃穆中,又开始孕育着第二年的春的梦想……。这就是乡土上的人生四季,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们热爱土地,亲和自然,自然和土地为他们提供了衣食资源和优美的生存环境。这样,家园情结,便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

家园的向心力,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体现在乡间的习俗和人伦亲情上。乡亲们过去居住得很简朴,山水间,几十间茅草房聚集在一起,就是村落,村头有千年的老樟树,小河里有一群群鸭子戏水。春天,家里有燕子做窝,房前屋后,翻飞呢喃;秋后,屋檐下挂满了红辣椒和黄玉米。父亲每天早晨下地干活,晚上踏着月色回家。远远就望见炊烟招手,到了家门口有小狗相迎。“妈妈往灶膛里添旺柴火”,粗茶淡饭,是她奉给家人的温饱。灯光下,老奶奶的故事,在絮叨中,演绎着乡土的传奇,父亲的锄头,在擦拭中,传授生存的技艺。乡村的日子,就这样辛劳而又自得。“清明”时节,人们祭祀祖先,慰藉在天之灵,传承古老遗训;“七夕”葡萄架下,姐姐的爱情,就像开花挂果一样自然甜蜜;中秋夜晚,全家人团聚,使天上明月更圆;有时节庆,锣鼓喧天,一曲“爬山调”,婉转高亢,唱出了乡土的魂魄……。诗人的童年是“颠连在牛背上的”,“伸手抚摸鸟声,浮云和幽蓝”。一次他回乡探亲,黄昏时寻觅幼年时光,“炊烟升起来,好多年了,仍是传统摸样/村庄的模样,鸟翅归巢的模样”“妈妈在门前喊叫”,一声乳名的呼唤,瞬间指引了我灵魂的“方向”,我“握紧自己”,真正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

家园,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它是外空间与内空间的重合与凝聚。核心是生命之爱。诗人从爱自我生命出发,把爱播撒出去,爱自然、爱他人、爱世界、爱人类……。所以,家园的上空,蒸腾着,弥漫着一片人本主义的五光霞彩!

然而,对诗来说,家园是由语言构筑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建造家的砖瓦木石和各种材料。每一首诗都是家园中的一间房屋。诗人的诗多为短制,精巧而扎实。构思设计,往往小中见大、浅近而深远。其内质是经验的沉淀又融合温热的抒情。它的语言运用,凸现词语的独立效用,发挥语言的弹性,增强语境的张力。话语方式,多为堆垒、比并、间隔、跳荡,而又关联、绵延,其生成,或词性转换,或语象通感,或异质合成。试以《早晨的蝉鸣》一诗为例。全诗以“早晨的蝉鸣”为中心,回响始终:先是初夏把声音洒向广袤的田野,展现农民劳作的繁忙情景;后来随着季节的更替,携着物候的转换而负载了人们变动混成的情绪和心态,最后,聚焦在“蚂蚁的惊醒”,它的搬运树叶,昭示了:生命在秋天到来之前应努力奋争。这首诗,化无形为具象,一横一纵,构成了集中而又开阔的立体时空,营造了一种绵邈而悠远的意境。具体分析,蝉鸣“和戴在田野里、山岗、道路上的斗笠/一同醒来,溅在锄头、簸箕,柴刀和新鲜的蹄窝里”,一个个词语并置、排列、组合,既铺设了广阔的劳动场景。又描述了各种劳动的形态。简洁、爽利而明快。“斗笠”是借代,指人,“溅”,化声音为动感,是视听转化,这更使画面生动而润泽。而“在大暑过后,处暑之前”这一时段,“它们早期的哨声,黯淡,明亮,金黄,浓绿/让人慵懒,勤勉,歇息,奔走,寻思,仰望”,蝉鸣转为“哨声”,是音质的变化,这声音含纳着黯与亮、黄与绿从夏末到初秋的过渡性的景色斑驳;同时也映托着懒与勤、歇与走、思与望的从静止到动态、正反合成的人们的心绪的演化。这些在外与内的和鸣共振中,起伏跌宕,迹写了自然与人的生命的跃迁与升腾。此诗前后两大层次的叠加与递进,归结为以蚂蚁为为象征的万物生存的觉醒与急迫,最终完成了这首诗的的整体建构,完满而圆融。这样诗的艺术风致:清新、质朴、灵动、沉实、恬静、隽永……

诗人的精神家园,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各式各样的雅致的小构筑组建而成。。它们的时空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山环水绕,曲径通幽。这是一个以乡愁的个体经验为底蕴和根基而展开的诗意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无所谓传统与现代,它就是这样独立试足的存在。在这里,诗人测量着自我生命根植乡土的真实和深度,又从土地的沉沦中生长和绽放出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的忧郁而美丽的心灵花束……

因此,诗人魂归故土,守望家园。

他守护先哲的“天人合一”的古训,不让田园荒芜。

他守护种族生命原初的动力,让虚无和倦怠随风而逝……

他培植人性的花朵,栽种真、善、美。

他回眸历史的烟云,放飞五彩梦想的鸽群。

他就这样守望着,心境平和、安详、澄明、淡远……

他热切地守望着,悲凉地守望着,

他虔诚地企盼:现代诗人荷尔德林所预设的“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出现……

伍培阳就是这样一个家园守望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