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云掩盖不住天的幽蓝——评温经天的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

(2015-07-08 18:32:39)
标签:

诗人

生命

词语

献祭

语言

分类: 诗评

浮云掩盖不住天的幽蓝

——评温经天的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 

苗雨时  王之峰

 

当今时代,社会的转型,历史的旋流,文化的致幻。的确,一切都在变动,一切都在转折,一切都无定型;一切都在冲突、断裂与崩解,观念繁复,价值多元,真假互现,善恶共存,美丑并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生存与死亡碰撞,虚无与充实离析,爱与恨、灵与肉无尽的纠缠……。

在金钱神话胁迫下的历史沉痛和边缘化的诗歌自我狂欢中,诗人温经天特立独行,他走出历史演变的夹缝里带有后现代的色彩文化迷雾,直面荒诞的现实和惨淡的人生,以一个斗士的姿态,挑战不幸,抗拒虚无。他怀着叛逆的精神和献祭情愫,背负着子夜意识和午夜困境中的宗教情怀,在无奈、无助的一片空茫中,寻找生命的根本意义,在生命价值的追问中,写下生命的不朽的证言。他种植词语,收获意义。在破碎中整合,在沉睡中醒来,以一种“我说有光就有光”的创世力度,创造了介于地狱与天堂之间的属于人的诗意栖居和属于自我的独立自足的诗性世界。由此可见,诗人的抒情主体是一个“舍我其谁”的悲剧英雄形象。

 

青春的、雄性的、生存欲望的献祭

蒙古草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的家乡,肆意无羁的北风,奠定了诗人最原始的感觉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积淀和拓展了他的人生经验和联想的秘境。蒙古的血脉,交接地域的家乡文化,现实的游走人生与漂泊,交汇在他的生存中,使他的个性秉赋,既有狼的野性,辽阔悲壮;也有羊的温情,绵柔、细腻。在雾霾的天空下,在人生的废墟上,诗人让自己的一颗诗心,燃烧、释放、奔突、冲腾,然而,他在“自由的低处富含意志”。虽然离绪乡愁、沉浮人生、动荡生涯,使他陷入孤独、忧郁、彷徨、挫折感,但他生命欲望不泯,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欢笑中自我否定,哭泣中自我肯定。在撕裂中破茧,在拯救中献祭。尽管人世是《苍茫书》,生命是《悬浮体》,人处于“黑白”两界,还是要做《逆向单人舞》,自己是“光明大道上的壁虎多孤独”,而窗外 “西伯利亚吹来的风”,使他心迹有“冰里的泥泞”;面对迷茫虚无的生存场域,他要做“那固执的头羊” (《牧海人》),以与北风、狼群、和死亡相伴,诠释灵魂的绝望的爱与恨;他看中个体的独立性,他要做“独狼,无名而无类”(《独狼》);他不怕利刃饮血,在《逆鳞》一诗中写道“保存我....灵魂就足够。//……刀锋对决,/而我坚持不动。第一滴血淌下来/这个世界就更逼真了一些”。牺牲中献祭,献祭中重生。他知道歧路多光明,并一直在探索在此岸于彼岸之间架设自由通行的桥梁。也许时光漫长,路途坎坷,“纯正的歌喉被折叠”,但“反问始终推动形体运行” (《介质》)。诗人洗刷了词语,让世界 “归零”,然后语义重新命名。面对永恒,问“此身何寄”。他说:“当我快乐,我就会死去”(《灵魂拂去时》)。他是唐吉珂德的化身,是现代的嵇康,他在等待 “戈多”,只有诗能导航他的命运……。

 

社会病床上的疗救与复生

诗人是一种社会过敏体,他的诗是一个时代的脉象。如果要寻找,从温经天的诗中,你可以发现社会的世纪病症,也可以看到诗人的病例个案。社会转型的乱象和个人生命的困境,交叠在一起,迷惑的阴影,笼罩在头顶,使诗人“怀抱破碎星球多少昼夜”。这个人类生存的地球,如今已经崩散、破碎。既有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古典的“美人”迟暮,“自己的美神”卑微;又有现实中灵魂与肉体的撕裂,人与自然的失衡,孤魂野鬼,在一片荒漠中形影相吊。诗人面临碎片的世界,并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自觉地楔入当代,把严酷、烦恼的现实,予以剥离、拆解、批判,复活人性的葱郁,否定喧腾而病态的世界。他说:“忧伤是沦陷的大地,缺口是我的嘴”(《清泉流淌你的心》)。他解构人生无意义的“虚无”,而追慕生命的“充实”—— “自由和光芒”;他把“漂泊”与“定居”都置放于心灵,唱响高古的凄怆的家园之歌。

个体的价值求证,在于对生存现状的体察、判断和发现。诗人写底层的仰望和焦虑,写事件的参与者与目击证人的有我定位;写乡土“赤子的一生”,“大地之心,喷薄光水/苦度半生的人只恳求一个指引”(《致大地之心赞美诗》);在最美的爱情中,他也感到《爱,多么尖利》,也要“缝合”自己的“姓名”,不是痴情,而是“时间有多长谜底就有多长”的心灵的隐秘;他破坏“秩序”(《秩序》),又以词语建构新的秩序,为自己铺设陌生的审美天地和道路;他迎着风雪,逆向行走,寻找“安魂之地”;以《一个人的浮雕》的寓言,“用生命的鲜血/用失望的骨灰”,攻陷“兽性的城池”,在“金属和火”的浇铸中,实现生命的再生;他来到南方的水畔,想“凤凰已逝”,看“唯有天鹅弯曲了苍天”,然而,不幸“一粒时代的子弹”,使它骤然陨落,但它那纯净的精神不死,诗人的灵魂与它一起于烟波浩渺之中,羽化而登仙……。

 

神性与天道的生命指引

诗人的创作,是从大地原初到天空的生命旅程。温经天正是如此,他立足现实的大地,仰望天空,呼唤神性,期盼灵魂得到圣洁的澡雪,他从日常的生命体验到体验整个生命,经由高远的审美光照,实现由个体的悲剧命运而进到对人类生存普遍性的悲悯。他写下大量与宗教有关的作品,《朝圣》、《殿堂》、《创世》、《转世录》、《不朽》、《凡尘修士》等,诗中出现 “神祗”、“神明”、“萨满”、“佛陀”、“达摩”、“圣者”、“讲经人”、“天籁”、“青灯”、“莲池”、“禅寺”等一系列神圣词汇,其出现的频率和密度体现了诗人神秘性的经验和精神向往。此种神性写作,向上,尖锐。向上,意味着仰望和天启,召唤和高度;而尖锐,则指对灵魂的拷问、忏悔,在批判世界的同时首先进行自我剖析。诗中虽然出现了“上帝”这个词,“他们背叛上帝”,我 “与上帝保持默契无声”,但这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较之于此种宗教意识,诗人的神性书写更看重中国的自然之道。特别是人到中年,生命的秋季,天空地阔,心境澄明。诗人开始感悟到:“安宁是万物的胚芽”。他遥望夜空,“把星辰启示/藏于暗室。显影:一页页无色”(《中年》)。老子的哲学认为:有生于无,动出于静,虚静的世界,生长出万物的葳蕤:“千树伸展/顽固的自由”(《千树》),“山石背负的竟然是灰烬” (《山石》),“三千流水抵不过一日栖居”(《三千流水》),“在世界与阴影之间/永生是一只蝴蝶”(《蝴蝶平衡术》);“秩序”是从“混沌”中来,它“是方的,也是圆的”(《秩序》)……。

诗人的“巨鲸”做庄子的逍遥游。这一古典意象,在今天的人文背景下,隐喻的深层次转移是多解的,玄秘的,但其最终的旨归,还是天人和谐中的自由与创造。温经天的诗歌写作,从倾圮废墟的大地出发,向完整的幽蓝的天空,穿越时代的浮云,做一次艰卓的精神漫游,最后回归到涌动着生长的大地。他以王者的身份,侠士的气度,救世与自救,并在语言中构筑自我灵魂的家园。在家园里守护着生命的本真、赤诚和善良……。他向人们这样先行昭告“我将回来在你们准备醒来”:

 

    你那执迷渐似我了。我的浓荫

    我的仰视,我的雪和空无,空天之间的蓝宇

    我这依偎依稀是你,你的轻抚

    你的明月,你的泪和涟漪……

 

为生命的打开,发掘语言的最大可能性

温经天的诗,令人困惑,易于引起歧解,是他的话语较为难懂。诗的本质是生命,语言的本质是诗,生命与语言同构。他的创作,“整日为生命寻找语言,为语言寻找故居”(《我的眼睛》)。然而,生命与语言遭逢,在语言的模糊与准确,语言的原在性与陌生性之间,进行创新很难。诗人面对复杂荒诞的充满悖反的现实和人生的尴尬的生存状态,极力追求语言命名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汉语的诗性。一方面,以词语的锋利,解构尘埃笼罩的世俗生活,使其于阴暗中发出亮光;另一方面,经由语言的通道,达成与神灵的对话。诗人的诗歌话语之所以难懂,其表层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隐喻的深潜,象征的奇绝,象与意的远接,与人们的审美期待有差距;二是语言的独立、断裂、奔突、大跨度拼接,以及语言的自动生成与快速转换,让读者一时不习惯。然而,其深层症结,则在于完形与整体结构的内指性。读他的诗,一个个词语,一个个意象,也许明丽、清晰,但串联、组合起来,却“不知所云”。正如朱自清在评李金发的诗时所说:他给你一颗颗珍珠,但把穿珍珠的线藏起来。读者就要自己找出贯穿词语和意象的那条情丝意绪。如果找到了它,语境整体效应的获得与扩容就成了可能。试以他的一首短诗《大物》为例:

 

    山顶那云朵,停泊已久

    我终不及。风推动了无

 

    扶枝桠。望天际。不见折翅与啼鸣。

 

    坐饮,倒序的每场欢酒

    泥土的心与我一致。仿佛没有

 

    棋盘集市,喧嚣孤独。白先黑后,倒入星斗。

 

对这样的诗,我们应该先做总体观照,所谓“大物”,无非是天、地、人间,把握了这个机抒,然后进入文本,通读全诗,从总的印象中就可以设定心中的意象,那就是“诗人”。他坐天地间,独自饮酒,也饮天地之灵气,而这酒是“倒序”的——由甜返苦。诗人无意中,眺望远山,山顶上那朵白云,久久不动,顺着树枝的方向,遥看天际,空茫一片,没有任何鸟的飞翔和鸣叫,天风吹拂,一片虚无,面对这一切,“我”可望而不可及,环视四周,棋盘的街市,熙来攘往,皆为利争,黑白对弈,瞬间星移斗转,天翻地覆,一片云烟。在喧嚣浮躁中,唯有我孤独,返身再斟满一杯酒,这酒又由苦变甜。世事沧桑让他领悟到:泥土的心和我一致,虚怀以待,仿佛没有,却也包容万物。人立天地间,以天地精神滋育自己,就能冲破世俗红尘,而高标自己生命的尊严和高贵!......诗人具有无拘无束地动用词语的能力,在看似无序的、碎片化的意象堆积中,让词语抵达意境的核心部位,语序的变化,左右着语义的走向,繁复性的无限触探,使诗人的生命气象万千!

 

温经天的诗歌,以凝重的意蕴、超拔的历史想象力和生命修辞,以及掌控语言精灵的非凡能力,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他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踏着母语的台阶,攀登诗艺的山峰,表现了卓绝的创新勇气和锋芒。这些都显示了诗人的艺术禀赋和创作潜力,只要诗人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必将会登高临远,迎来又一次更加壮丽的精神日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