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箪的诗谈信仰
(2015-03-26 14:38:49)
标签:
诗人废墟人类那一刻民族 |
分类: 诗评 |
重建信仰。在历史的剧烈而重大的转折与错动中,共同信仰的失落,造成了信仰的真空和信仰的驳杂与功利化。信仰危机是人的存在性危机。因为信仰直接指向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求。那么,如何重建信仰?诗人《活着的意义》一文中,以自身的感悟,为自己设定了做人与为文的道德规约:“你追求丰盈而有光彩的生命”,你的人格由盲目依附而转向个人独立的主体性,当“你叹息着世界上为什么充满了不幸和苦难,于是,你的心胸里便充满了对人类的爱。你有一颗同情而善良的心,有一双愤世嫉俗善于观察的眼睛。更难能可贵的是,你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笔”,通过写作,对人生和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诗人在《睡在鸟窝里的流浪汉》一诗中,对那个从乡村来到城市、“饥寒交迫,无处安身”、只得睡在鸟窝里的“流浪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在一篇文章中也说:“有的人为生存劳苦奔波却一无所获,有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那些饥饿的儿童,被压迫和被剥削,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虽然她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内疚,但却也表现了她对那些不幸的人们的无限悲悯,并于无奈中隐含着对社会的不公和缺乏道义的抗争。
信仰,不仅关涉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关涉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以及人和世界的终极关怀。她写了一首《不关心政治是可耻的》诗,虽然她说:“我承认我是可耻的人”,但这只是一种的反讽,其真正意涵则是,把政治内化为人性,进而延伸到民族的精神和魂魄。她在《为什么你的情绪如此强烈》一诗中,写一个劫后余生的青年和他的伙伴,站在地震废墟上,对人们讲演,他们那挥舞的拳头,是巨大悲痛中生长出的“希望和理想”。诗人问道:
她反思自己,“那一刻,我想了很多”,他们并不是为了抢镜头,而是要唤醒人们的麻木,因此,她尊敬他们“纯洁的灵魂”,她感叹:
民族精神永远是一个催人振奋、向上的动力源!
信仰的本质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是一种对人性良知的信奉、持守和标举。它的生成,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既发自内心又归依内心,因而成为人的意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确立”。虽然由于理想主义的幻灭,导致了诗人的某种虚无和怀疑的情绪,但其灵魂深处,却仍对人类命运抱有极大的信心和热望。她在《把你的脸朝向阳光》一诗中,这样歌唱:
面对人类和世界,诗人站在大地之上,挺立成一个额头镀满阳光的思想者的姿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