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然自得:一种澄明的精神境界  —— 评刘晁林诗词集《仄斋吟草》

(2014-12-05 17:48:25)
标签:

情感

分类: 诗评

悠然自得:一种澄明的精神境界

     —— 评刘晁林诗词集《仄斋吟草    

苗雨

 

 

读晁林先生诗词,评价其艺术价值,我不想谈音韵格律,因为这是诗词的基础,不懂音律,就无法作诗,而他对音律不仅掌握而且运用纯熟,无须我多说;也不想谈情感,虽然情感之于诗是本质,无情感即无诗,但是光有情感,而缺乏审美观照和艺术处理,情感归情感,仍成不了诗;也不想谈生活,当然,生活是诗的源泉,但生活毕竟是诗的外在条件,诗是诗人个性创造的独立世界,有生活而无创造未必有诗……那么,我谈什么呢?翻看诗词集的《后记》,忽然发现,他在谈到自己不想做诗人却做了诗人,这样几句话:“到这时我才醒悟,原来诗人不是谁愿做就做,谁不愿做就不做的,其中似有某些必然的缘份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些话,从创作的奥秘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诗角度,从这点切入他的诗,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和领悟。

我们知道,人与诗的结缘,不是一厢情愿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不仅人寻找诗,而且诗选择人。人与诗在审美中的深层契合,就是诗歌艺术的化境。但是这一切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诗从来不以客观为归依,而以心灵为平台。在写诗过程中,所谓“缘”就是灵感。灵感袭来,外在刺激与诗人感兴偶然碰撞,便激起美妙的诗意的火花,于是诗进入人,人扑捉到诗,从此开始了诗的运作。在运作中,心灵的力量是诗歌建构的决定因素,只有它的搏动,才能在审美想象中,凝聚生活,升华情感,并最终完成话语定型。由此可见,诗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着其诗歌的艺术境界。反过来,从诗歌的艺术气象也可以反映诗人的精神向度。

让我们进入诗词文本。如果排除那些时事题材、亲朋题材的诗作(这些似乎不代表他的主导风格),而专注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诗,或者意象鲜丽,画面清幽,或者生趣盎然,乡土味浓,但大多呈现一种空明、雅致、平朴、自然的意境。颇有点类似王维和陶渊明的某些作品(不是艺术成就的比较,或溢美的拔高,只是的确有某种相似)。这在他的创作中是极为鲜明而实出的艺术格调。

例如,写山水的《山溪》:

   风林看暮色,冉冉月初升。

   静生听溪水,空山响急筝。

暮色降临之际,明月缓缓东升,月华照在树林之上,大山空旷而寂静,诗人怡然独坐,倾听溪水叮咚,仿佛弹奏琴弦。无声与有声,相克相生,造成了一种清空幽深的境界。诗人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一种超凡的快乐之中。在这里,景境即心境。

又如,写田园生活的《瓜栅雨望》:

   卧栅看疾雨,叶重露瓜园。

   田畔三株柳,枝头万道泉。

   开心承野浴,翘首待丰年。

   绮梦惊天宇,层层入白烟。

这首诗写风雨瓜园的情景:先写风雨来临,瓜叶沉伏,瓜果显露;次写瓜田四周,柳为三株,雨如万泉,一派风狂雨急的景象;然后,由外而内,触景生情,写诗人敞开心扉,承受风雨的洗浴,并抬头远望,向往丰硕年成;最后;写瓜棚入梦,梦入雨烟,旷远而迷茫。由景入情,由情返景,情景交融。在这瓜棚的风雨交加中,跳荡着诗人的欣喜、欢跃,以及雨润心灵的幸福感。在这里,日常生活场景,成了人的生存境况和生命情致。

由人而诗,由诗而人。“风格即人”,读诗如读人。晁林诗词的清澈、澄明的艺术境界,是与他的人生阅历、生存状态和志趣意向密切相关的。他出生在农村,一直过着“半农半工”的生活,家种几亩薄田,农忙时,在田间劳作,空闲时,外出打工,也不过帮助有些单位编编写写。在这种较为自由、舒散的生涯中,既不想当官,也不想发财,更不图虚名。正如诗中所说:“是是非非冷眼看,功名荣辱谈笑间。上天垂目察无愧,百姓群中结厚缘。”既然“平生不伴折腰岁”,那么就只能是“自乐桃源自翰林”。因此,他写诗,钟情于山水,与田园生活亲近。在与自然的交流感应中,体悟生命和人生的意味。请看下列诗句:

  余心随月朗,妙境化愁怀。

    ——《荷塘》

  饭罢全无心事,冷辉月下听蝉。

    ——《夜闲》

  林含一缕孤烟,夕阳斜照云天。

  五柳先生新醉,又眠溪月弯弯。

    ——《醉叟》

  烛花频挑思忽涌,玉免将沉绪未靡。

    ——(夜读)

  不拜西江月,草堂谁可缘?

    ——(自况)

以上所举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此外尚有农事操劳,春种秋收,亲情友情,待人接物。但是从这些引例中,亦也窥见他随缘任性、悠然自得,追求主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诗不是不表现感情,但诗的感情应与生活态度相联系,方显出其独特性。诗也不是不写生活,但生活须经诗人个性的熔铸,才能幻化为诗的世界。诗更不能不运用音韵格律,但音律应与诗的内容相结合,而成为与生活情态异质同构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词,不仅映现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旨趣,也独标了他高洁、洒脱、不同凡俗的人格风范。我之所以在引诗中多有“明月”意象,是因为这一意象空明、清寂、淡远,既可以隐示他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哲学,也可以彰显他诗的澄澈、幽渺而迷朦的美学境界。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当下古诗词创作兴起,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晁林先生正值中年,希望他以身心感应天籁,在不断创新中,奉献给读者更多更好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