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大解早期的诗

(2014-10-08 06:30:48)
分类: 诗评

   大解2013.2.7    评大解早期的诗

                                    苗雨时

 

     解,原名解文阁。河北省青龙县人。197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当过农民、水利技术员、文化馆干部。后调《诗神》工作,任《诗神》副主编。198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已出版诗集《诗歌》。

    诗人在一组诗前的《自叙》中曾说:

 

    我始终坚信,诗是崇高的。那些人类精神殿堂的伟大建造者,在人的不断沦陷中与下沉力相对抗,带领着语言和心灵上升,让这个世界获得平衡。无疑,这是诗神以幸福的心承担了苦难,使人类的自救成为必须和必然。

    听从心灵的召唤,我把全部生命做为一个动作,投入到诗中,去做汉语的主和奴。我创造着,然后我继续创造。因为我相信,伟大的诗歌精神不朽。而所有“诗风”都是为此做出的努力,是值得尊敬的。

 

    这正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大解诗一把钥匙。

    的确,诗人是热爱生命,钟情人生,关怀世界的,但生命有沉沦,人生有忧患,世界有晦暗,于是他与这一切抗争,使生命达澄明、人生向幸福、世界变敞亮,以揭示存在的真理,实现人类的自救。他这种诗歌方向,体现了伟大而纯正的诗歌精神。

    但他的诗歌之路,却有自己独特的走法。他往往以自己的觉悟为中心,打破时空界限,进行多方面的无穷尽的探索。正象有的论者所说他是一个“行走平稳的迷醉者。”他时而清醒,时而迷幻,时而感觉,时而思辩,他致力于在自身生命体验中,有个人独到的发现。而这一切又是纷繁复杂,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而,使他的诗永葆生生不息的血脉。

    例如,《中山路》。从题目上看,这类题材一般是写实的。这首诗中也有事实,街道上有下水管道,下水管道上有马路,马路上有行人,“相对于人流/大街显得狭窄”,但他又由此突发奇想:“相对了灵魂/人类是个伴子,身体有些过重”,这就进人了灵与肉的思考。商店内外灯光通明,货架上的东西被人买走,或陈列不动,塑料女郎自做多情,在这琳琅满目中,他却想到自己,对自身发出了“我是谁”这样富有哲学意味的疑问。他走在街上:


        在中山路  有人用圣洁的红绸裁缝裤权

        有人用砂纸打磨着骨头上的锈痕            

        月亮,我敢肯定  那月亮

        出自一个铜匠之乎  他偷换了

        上帝眼里的黄金  在中山路


    这里是写实,或者在幻想中写实,但此处的写实似乎又有某种象征意味,至少它以具象概括地烘托出了圣洁与污秽同在、古老与现实共存,并脱离了大自然的现代都市风情。

    这首诗好象随着诗人的行走,在感觉变幻、意识流动中,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既有批判、又有探寻,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判断和结论,一切都是如此。然而,在这杂乱的叙述中,却能使人在乎朴中感到惊异,从而一下子激活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应,甚至隐隐地颤动了整个人生。这种基于正常的生命形态的平稳、冷静的创作态度,表现诗人并不自居高明,而是和读者一道,去感受人生,探索人生,以此来获得生命的觉醒,至于觉醒后又怎么样,那就交给人们自己去考虑了……

    又如,《新日》,这首诗的调子是比较明朗的,情感倾向也比较积极,也许与诗人从都市来到海边,拥抱了大自然有关。无论如何,日出总是壮丽的,令人的生命激动和感奋,但这里也带有浓重的虚幻的色彩。诗的开头写“在四点钟撕下日历五点钟把面海的窗子全部打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在实写了人们清晨的行动之后,诗人却虚构了一个“小妹”,要她“到黎明的红霞中去”,去拯救“太阳”,并要作“黎明的新娘”,嫁给太阳,而由他为他们主持宏大“庆典”:“为你,我将在众人的杯中斟满酒浆/然后一齐洒向大海”,“看我这小小的杯子已经/举到曙光的高度”。这是一种怎样辉煌的场景啊!诗人最后说:


        我知道  倾城的美女拥向早晨

        其中必有一个来到我的诗中

        那就是你  此诗中的小妹  纸上的美人

        我把你嫁给新日  你要跟他去

        在四点钟撕下日历  五点钟

        把海上的阴影全部销毁


    说来说去,“小妹”还是“纸上的美人”,他心造的幻影。这首诗把新日与小妹联系起来,把自然与人间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愿望。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现实,而是空幻的想象。自然的“日出”每天都是新鲜的,然而生命的日出,人生的日出,却不总和自然一样,而是有更多的风雨和阴晦。所以,从这种生命热望中,我们也隐约地感觉到诗人心中的暗影。因而,诗的意旨仍不十分确定,至少它呈现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

    诗人思想意向上的特点,决定了他诗歌艺术表现上的特征。他诗歌的意识流性质和思维矛盾、冲折、纠缠的走势,使他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秩序,而造成一种心灵上迷乱的时空,这不仅使诗人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而且有利于创造纷纭繁丽、流动不居、变幻自如的诗的意象世界。这样,他的诗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即熔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境、实体与幻象,感性与抽象于一炉,从而完成诗歌多维立体建构。这样的诗,没有惊人的警句和诗眼,单看某一部分,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甚至相互龃龉,但从整体上看,却是一段完整的思维流程,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语境。而作为载体的语言是适应这种状况的,其表现是:它从心灵中流出,缺乏严格的逻辑性,仿佛是情之所致,任意拼接,在一个又一个的偶然性中,辗转涣漫,摇曳多姿,从而构成物随心移,心与物应,迷幻而又真实的艺术境界。正象诗人本人所说的那样:“我未得到过技巧。我们从沉淀已久的文化之垢中爬起来,诗就诞生了。”没技巧,正是最大的技巧。这样的诗才是生命筑居于语言的真正的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