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意
辛伯平
逆水行舟,河畔并无琴音
隆冬,漫天大雪
河流转弯处,有村妇在招魂
炭火在炉中跳跃
行客的脸忽明忽暗
艄公沉默如铁
度人,从岸到岸的距离
一生的冒险
溺水者在河底呜咽
然后,听钟声从远处传来
唤起半轮冷月
满地星光
2011-12-2
苗雨时点评
古意,吟咏古代故实以寄意的诗题。多发思古之幽情,叩响现世之心声。历代诗人常有拟用,如沈佺期的《古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等。这首诗的本事和典故是,《公无渡河》,乐府《相和乐辞》之一。据《古今注》记载:一日早晨,一位艄公去撑船摆渡,见一披头散发之人,手携酒壶向河边奔来,其妻在后面追赶、呼喊,他竟全然不顾,结果落水而亡。那妇人悲痛欲绝,遂拨弹箜篌,唱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音凄怆、哀婉,曲终亦投河自尽。这一故事,后被人谱曲,作《箜篌引》,听此曲者,莫不吞声落泪……
这一曲千古哀音,在后世诗人的诗中和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积淀里,衍化,流转,不绝如缕。诗人承续这一历史原型,穿越时空,以现代意识予以观照,对它进行了重新没置和创构,虚拟了更带有普遍性的现场,在其中演绎了这古老而又不断发生的震悸人心的故事:一个北风骤起、大雪纷飞的夜晚,一群人外出,将要涉险渡河,天寒地冷,并设有琴声相送,却在河转弯处,听见一个村妇在为死去的丈夫招魂,悲凉凄厉……。这是一种怎样严峻的人生节点和处境啊!他们聚集在艄公的小茅草屋里,围炉而坐,望着那闪跳的炉火,脸色凝重,内心的纠结像炉火忽明忽暗:险恶与超越、生存与死亡……,游移,辗转,心神不定。而那老艄公却沉默如铁,孤绝而坚定,他心里明白,无论怎样条件恶劣,人们总还是得渡河。这是宿命!“渡”转化为“度”,有深意在,“渡”是眼下的现实行为,“度”是人的一生的运命。二者都是“冒险”,难于避免挫折、失败,甚或牺牲,不信你听,那溺水的人从河底发出的阵阵的呜咽,令人胆战心惊。正当此时,一声声寺庙的钟声响起,在夜空中久久回荡。这钟声,是对生命的一种启悟,它使人暂时忘却痛苦,离苦得乐,心境澄明,就像那钟声唤起的天上的半轮明月、地下的满地星光。这是一次人与天地共感中灵魂的光耀和觉醒。然而,一夜过后,明晨,行旅之人还是要照样出发,渡河而远去……
也许自古以来,人们就是这样停驻--过河,过河--停驻,周而复始,轮回不己……
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在漂泊与定居之间的来回摆动。两者共同铸成了人的生命体验。它向两个维度敞开:一个是超越现实的前倾的精神欲求;一个是对“远方”的忤逆,向内回溯,寻觅家园。漂泊与定居,相反相成,当定居是入住丰富的生命内核时,漂泊才可能是有效的;当漂泊的行程不再是盲目和自恋的被放逐时,定居才具有重建灵魂家园的性质。因此,它们所表现的生命轨迹,只能是自我肯定、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历程。这一现代性的生存体验在诗中的蕴含,贯通古今,必将使它裹挟着神圣的艺术光芒,而放射出恒久、宽阔、超越、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此诗也让我们体认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无数的原型意象和母题,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增强对文化母体的认同感,提升自信心,充分发掘民族精神宝库,运用这些意象和母题,给予现代性的生发与阐释,使其具有普世性的价值,也可能是我们正处于文化转型的今天,实现汉语诗歌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一个重要策略和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