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的沉思》序
(2014-07-11 15:43:29)
标签:
梧桐树散文文学海子中文系 |
分类: 序言 |
《梧桐树下的沉思》序
苗雨时
梁彦玲是廊坊师范学院前身廊坊师专中文系的毕业生。毕业后,教中学,进修、考研,又返回学校到中文系任教。她感恩母校,热爱廊坊师院。对校园里的一株梧桐树情有独钟。她在一篇散文《梧桐树下》中这样写道:
“在一个桐花烂漫的七月,我洒泪挥别了朝夕相伴的梧桐树和校园。后经深造又辗转回校任教。在我的师长们的引导下躬耕于此,十数载弹指一挥间。梧桐常在,我心依旧。回首来路,人生已届不惑。青春、爱情、事业,我人生的每一步足迹都与这里紧紧相连。启蒙于斯,成长于斯,风雨坎坷走过,至今仍不思悔过,还准备以身相许不离不弃。宿命一般,我与我的梧桐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彥玲在中文系任《基础写作》、《散文创作与研究》等课程。在教学中,她尊重学生,认真热诚,功底扎实,讲述生动,并常以自己的写作经验启发学生的思路,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她的学术研究,结合教学,又放开视野,关注当下文学动向,而且,观念新,方法新,论述新颖而独到,在校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论著之所以取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题目:《梧桐树下的沉思》,是因为校园那珠梧桐树,已植入她的生命,而教学与研究又都是需要“沉思”的事业。这样,就不仅表明她的教学是全身心的投入,也昭示了她的研究,是以整个生命与文学对话和交流。
全书分三辑。第一辑“诗海拾贝”,她重点论述了海子诗歌。对海子观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对海子全面而细致的独特解读,为海子的诗歌,构建了一个以太阳为核心意象的主题意象群落,并在大地之上,“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为归旨的史诗型结构和宏阔的空间。从麦子到天堂,肃穆而辉煌。她还着重论述了邵燕祥“打油诗”的品与相。诗人不仅是历史的歌者,也是社会的良知。他的打油诗,既有杂文为时为事的品骨,又有旧体诗与时俱进的形相。兴观雅颂,哀而不伤,嬉笑针砭,皆落实处。在第二辑“文苑撷英”中,她研究和论述散文文体,以传统散文的艺术精神,洗灌和培植当下散文的审美新质。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着力于“个性”的生成和“诗化倾向”的把握,以此开启了散文研究的新视域。对“新时期文学的宗教发生”,她深讨了宗教进入文学的现代表现和演化,并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揭示了宗教对文学神性世界的拓展。至于第三辑“篱边偶得”,则是与文学、与人生有关的散文随笔。看似散漫,甚或有些驳杂,但正是这种种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作为基础,支撑起了她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大厦。因为文学永运是关涉生命、关涉心灵的。学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学养,见识和气度,正是滋育文学的尊严与高贵的基本质素。
彥玲,曾是我的学生,回校任教后,又与我同教一门课程:《写作》。这既是一门实践课,又是一门需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综合课。平时,我们对教学与科研交流较多。对她的为人、为学、为师,颇多了解。当她把书稿发到信箱要我审阅时,对她取得的成绩,十分欣慰和振奋。于是,建议她以《梧桐树下的沉思》为书名,并决定为她这部论著,写下一些文字,以叙多年的师生之情,并以此作为起点,愿师生共勉。
“梧桐树下的沉思”,让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那只迁于南海的大鹏鸟,非梧桐不落,非澧泉不饮。这株梧桐树的姿影。也许象征着彥玲的“沉思”,是高远的,自由无碍的。我已经老了,而她正值中年,还有更为寥阔而缈远的生存时空。真心希望她的生命能在天地间,自由遨游与奋飞,而大有作为!
是为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