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枝女性生命的常春藤——序王咏梅诗集《常春藤的私语》

(2014-05-13 15:09:08)
标签:

女士

终极关怀

苍穹

时间段

密林

分类: 序言

一枝女性生命的常春藤

——序王咏梅诗集《常春藤的私语》

苗雨时

 

常春藤,一枝绿意葱郁的常春藤,从苏生到轻柔,从蓬勃到茁壮,从开花到结实,从叶落到安寂,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了风霜雨雪。她生长着,摇曳着。阳光下,轻风中,那叶片翻金烁银的切切细语,该是她生命的呼吸与节律吧?!……

王咏梅女士的诗集,以《常春藤的私语》为书名。这常春藤,不仅拟喻了她抒情主体的人格形象,而且也昭示了统摄和笼罩她全部诗作的精神气象。一枝常春藤,以她独特的风姿,打开了女性诗人青春生命的广阔的诗意空间……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所谓花样年华。它从童稚走来,又向成熟走去。留住青春,记下和书写青春时光,是人一生中最幸福的珍藏。尤其是,青年属于诗的年代,以诗记写青春,更使青春生命放射出动人的光彩。王咏梅就是这样,她热爱青春,也钟情诗。她的诗,从高中时期写起,一直写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八九年的时间段,正是她的生命从青春勃发到人生自立的演化与蜕变的历程。诗集按时序分为五辑:《幼稚园》、《溪梦》、《沼泽地带》、《启明星》、《风雨兼程》,贯穿其间的主线,是爱,爱串连起恋情、亲情、友情;而潜藏于这情感之流的深层的生命意向,则是自我发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总的流趋,犹如一番风雨过后始见彩虹,又似一带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旖旎风光。

诗人步入青春年代,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代之而起的是复杂与充盈的内心情感。她开始体验到生命的涌动和活力,幻想,反叛,躁动不宁,同时也有一丝含羞的忧郁,甚或莫名的惆怅。由于情窦初开,她徘徊在“伊甸园”的门口。这时候,她的梦是朦胧的,她的爱是迷茫的,她极力穿越迷茫,探头看一看那门内情爱的神秘。她写《我们生在同一季节》:“翡翠色的五月/玛雅女神/淡紫色的薄纱长袖/轻拂/拂醒我们/不知绵亘了多少世纪的/等待的迷梦——/你是一片葱茏的田野呵/而我/正是你怀中血红的野百合”,一种发自心灵深处潜意识中的渴望。然而,她又对此疑惑:“真的么——/夏天是生长的季节?/可为什么/一场夜雨后/我窗前的蔷薇花/竟凋零了一片翠叶?”(《问》)想采撷爱的花束,却遭遇了叶子飘落;她在梦中编织爱的童话:“梦见一匹白马/体魄骠悍,长鬃飘逸/戴着华丽的鞍辔/却不见主人”(《梦》),空有白马,不见王子,一觉醒来,是爱的幻灭。少女的恋情,是美妙的,纯真的,但也是不大可能结果的花朵。于是,她不免处于《忧伤时刻》:“天,为何/总堆一脸/灰暗的愁云——/像我的心”,“园中艾草/郁郁葱葱”,却怎知我“忧伤的心头/又添一片/绿森森的云”;她也有时陷入《黄昏的惆怅》:夕阳下,男孩儿在远处弹着寂寞的吉他琴,而女孩儿以口琴与他应和,乐曲传情,二人却难以见面:“女孩儿躲在窗子后面/轻轻地拉上了/淡紫色的窗帘”,若即若离,进退游移,传导了初始之恋的微茫与脆弱……

当然,诗人作为女孩子,在她的情感世界里,除了有爱恋,也还有亲情和友情。她把这些都看作自我成长的引导和助力。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是不易的,他们以辛苦的操劳与呵护,守望自己长大成人。因此,在她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而是给他们以感恩和理解。她写《妈妈的手》,为子女辛劳,那曾经“白玉般的光滑”的手,如今“是我不敢触摸的皱裂的树皮/是磨得我心痛的粗硬的纸砂”,而父亲呢,“二十年了/你嘴上的粗旱烟卷/从没有熄灭/默默地,默默地/你吞咽着岁月/浓重的辛辣和苦涩”,她感受到父亲的“爱是一条埋藏太深的地下河”(《给父亲》)。她深深地懂得,自己的身上有父母的型塑,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他们质朴、勤劳、善良的基因。孝敬父母,爱护子女,是生命血缘形成的人类生存的自然伦理……

青春期的女孩子喜欢交朋友。诗人有自己的“闺密”,也有男孩子的知己。友情的可贵,在于心灵的默契与相互扶持。因此,她珍贵友谊,把朋友当作“第二个自我”,对朋友真诚相待。她重走与同学一起走过的小路:“那条/两旁茂草青青的/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  曾/踩着/缥缥悠悠的/月光/并肩漫步”(《寻》);她激励同伴面对挫折要有乐观的心态:“如果/人生的旅途/你踩到了荆棘/不要怨尤/也不要畏惧/莽莽荒野/总会有一块/绒绒的绿地/唱起歌儿来——/看云去,看云去/我们看云去”(《我们看云去》)……友谊,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相互吸引,因此,她尊重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在《愿》中,她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一间/自己的小屋/四四方方,开一扇/小小的窗/愿每一块窗玻璃/都擦得亮亮/让小屋/洒满金色的阳光”,这样,在阳光下,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能使生命迸射出璀璨的华光。她还把人与人的情谊放在大自然中加以展现:“你画黛色的远山/一只苍鹰在山巅盘旋/我则遥想山那边的世界/画一片海,浩瀚无边”(《画》),山与海的连接,地久天长。于是,她带着对朋友的“使命”,串起了一条缀满珍珠的友谊的长链:学习上,互帮;生活中,相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写诗;毕业了,同学间交换赠辞;好友下乡,她含泪送别;知己来信,她盼望重逢……啊,多么值得留恋呵,那中学时代美妙的青春岁月!……

经过高考,经过风雨七月,诗人“在凤凰花瓣上/写下七月的第一首诗/不是无奈地将命运喟叹/而是书写一个墨绿的信念/刻下一个亮闪闪的誓言”(《七月》)。从此,告别了中学时代,进入了大学时期,开始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与奋斗。她属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学生。那时侯的大学生,怀着理想主义和求知的渴望,学习认真而刻苦。在当时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中,课上课下,他们大量阅读,读哲学,读文学,也时兴写诗。诗人就是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延续了她中学时的爱好,并与新生活、新感受、新思考相结合。她写:“别给我一颗流星/我不要/那一闪即逝的光明”,即便“你不是太阳”,也要做一颗“恒星”,照耀“碧海苍穹”(《别给我一颗流星》);她写:“如果是一颗细沙/就微笑着去组成/大漠与海岸的风景/何须哀叹自己/不是令人炫目的黄金”(《本是一株细草》);她写:清晨,一支如“悦耳的鸟鸣”的歌声,“唤醒我/风雨之夜里/飘摇瑟缩的/一帘幽梦”(《破晓》)……她也写爱情,但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把爱情与人生联系起来,就有了从感性进入理性的新的领悟。她懂得了“等待”:“我等待着,等待你的来临/初春的阳光很温暖/风儿很轻”,“我等待,等待你悠扬的/口琴声——/日复一日,日复一日呵/我站成南窗前/那株沉默而倔强的/万年青”(《等待》);她体认到爱是一种温馨:“当忧郁的夜莺/在黎明的曙光中/飞出昨夜梦的密林”,启明星消隐,“淡紫色的窗帘/就永远地垂下了/默默无语的爱情……”(《这么一种温情》);爱,在她的心目中,长成了一株“紫丁香”,它“藏在心底”,“悄然含苞”,在“你欲语未语时”,散发着“若有若无的芬芳”(《紫丁香》);还有“错失的爱”,那是“心与心相望的时间”,错过了“灵魂与灵魂的会面”,纵使你含泪呼唤,“可惜,为时已晚”(《错失的爱》);而真正坚贞的爱是稳固的:“当心与心的星体撞击出火花/再冷暗的世界也不复存在/当炽热的情丝交织在一起/再有力的手也无法把它们分开”(《割不断的爱》);而且,穿越时光,前世今生,“我是你永远的新娘”……。同时,爱与幸福相连,追求爱就是向往幸福。她在《七色花》中,这样吟唱:“古老的传说,年年岁岁/在人们的心田里/播种着梦想/当你沿一线/缥缈的月光/攀缘,我默默地/望你唤你/在这广袤的黑土地上/怀抱一束/鲜红欲滴的/达子香”。“七色花”,在传说中是幸福的象征,谁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幸福,但她“确信”,“它是长在月亮上的”,是缥缈而不可及的;“达子香”,则是现实中的黑土地孕育的,真真切切,生机勃勃。诗人在此表达了她的幸福观:对幸福的追求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寄希望于上天的恩赐,而是要脚踏实地,默默地耕耘,静静地等待……

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理想碰触现实,从梦的行旅踏上真实的人生。她追问:“碧海茫茫/何处是/鸥鸟的故乡?”(《旅途》);她思索,“向生命索求一种/无止境的激情与/狂欢/是人的贪婪么”?并领悟到:对爱情、生命,虽不必索求“永恒”,但也应珍惜当下的“激情”(《生命的索求》);于是,在“启明星”的指引下,她开始了“风雨兼程”:“在这条路上/我早已经启程——”,即使前面是“沼泽和荆丛”,我“仍要坚持/迢遥的长路/风雨兼程  哪怕/灯正阑  霜正冷  雾正浓”(《风雨兼程》)。然而,前路迷茫,她有时感到“岁月像一杯苦咖啡”:“黑色的岁月/摆在你面前/像一杯/冰凉的苦咖啡”(《岁月像一杯苦咖啡》);她只得立足现实,学习过平凡生活,虽然“日子平淡”,“像一杯白开水”,但坦然面对,也能细细品味出它甘醇的滋味(《学会生活》);也偶尔生病,住进医院,她从病痛中体验到生命“折翅于突来的风雨”,以及病愈后,“飞翔之梦冉冉升起”,仿佛度过了灵魂从崩散到重新凝聚的两个世界(《病中》)。在物质挤压精神、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风习下,整日的烦忙、劳神,使她深感心灵的空虚、麻木和疲惫。她写《多久没有流过泪了》:“台灯下,打开日记本/心却如一片漠漠雪野/找不到一只思想的脚印”,“唉!多么可悲,这麻木的心灵/生命只是架躯壳空空/何时来一阵霹雳/撕碎这灰漠如云的心/让我洒几滴痛苦的泪/证明我还活着,依然年轻?!”为了疗救此种沉沦与陷落,她从青春的记忆里,汲取爱和力量的源泉。在一种花朵昨开今谢的悲哀里寄寓对生命眷恋的深情,以此获致生命前行的推进。她写《不要拒绝回忆》:“你可以/拒绝梦想/但不要/拒绝回忆”,“回忆是一杯/酽酽的浓茶/寒冷的夜里/可用那/苦涩的清香/温慰自己”;她写当年的爱:“少女时的/一件霓裳羽衣/深锁于/楠木的箱底”;她不忘过去的友情,书信往来中,她祝朋友温暖,自己也感到心热;她读朋友的诗,自己也获得诗的灵感……逝水中打捞,皈依生命的本真;回眸中醒悟,守护灵魂的纯净。于是,她警示自己《睁大你的眼睛》:“从一茎草芽儿/发现春天”,“从一滴清泪/倾听生命海的涛声”;于是,她夜读苏轼的《前赤壁赋》,从那“白露横江,万顷空茫”的境界中,看古人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风采,似有所悟:“不眠的眼/望穿幽冥凝睇远方”(《今夜》);入世与出世,灵魂与肉体,完美统一地规划了她人生未来的前景,从而使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注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

《常春藤的私语》。如果说,“常春藤”是诗集的主题意象,那么,在它统领下的“私语”,则点明了诗的修辞方式和艺术构成的内指性特质。诗人的抒情,是纯真的,充分的,犹如“一眼眼/清冽的泉/涌自/炽热的地心”(《我的小诗》),情感之流负载的意象,多为心灵意象、梦幻意象,即使是自然意象,也被内化为生命意象,话语的语感和调性,内敛,柔婉,虚幻,暗示,常常采用一唱三叹的往返循环的复沓节奏。前期诗歌,感性色彩浓郁,有浪漫气质;后期作品,由于理性哲思的融入,有了更多的形而上的意味。然而,总览全部诗作,我们还是要回到那枝常春藤。你看,她以旺盛的生命力,携着爱,沿着高大的树木,奋力向上攀援,风吹不回头,雨打不停歇。她伴着日夜交替的律动,用月光的朦胧和朝霞的亮采,编织绚丽的梦境;她于阔大的时空中,把远山、溪水、垂柳、鸟鸣,描绘成自己生存的场景;她以临风的片片碧叶,不事喧哗地倾吐心声。最终,她献给人们一片清凉的绿荫,又捧出殷红的果实盈盈……。这枝“常春藤”啊,诗人在诗中这样咏唱:

 

    我仍再一次,以柔软的手臂

    缠绕你伟岸的身躯

    将闪着最后的柔光的脸

    轻轻贴在你宽厚的胸前——

    哦,纵然夏天已死,往事永不复生

    你离去的地方,却永远深沉地绿着

    消瘦、柔韧的常春藤

 

“常春藤”,不仅是诗人女性生命的象征,而且也涵泳着诗歌全部的内在韵致。物我相契,人诗合一,成就了整部诗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姿——深挚而纯粹,绵柔而坚韧,明丽而秀美,恬静而优雅……

 

 

                                                               2014年4月30日

                                                               于“雨时书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