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当年,可悲亦复可叹——评赵丽华《一个人在田那面(诗/画)》出版

(2014-05-04 13:55:14)
标签:

全书

现象

正在

全民

艺术展览

分类: 诗评

追忆当年可悲亦复可叹

——评赵丽华《一个人在田那西(诗/画)》出版

苗雨时

 

云烟过尽,风涛止息。重回历史现场,仍不免令人心潮波荡……

赵丽华诗歌事件,从2006年起到2010年止,历时四年之久。从那时到现在,又已近四年。这后四年间,她的诗歌影响继续延伸,只是余波深潜;同时她的兴趣从诗向绘画,实现华丽转身,无意间又搅起了画坛的一阵骚动……

如今,她整理了诗歌和画作,合为一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装祯精美,大气豪华。诗情画意,珠联璧合。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全书,以《百度“赵丽华诗歌事件始末词条”》为《代前言》。它追述了事件从恶搞起始,中间经过热闹的论辩与诘难,一直到以公正的评价为收束的全过程。从此种追述中,我们可以厘清,这一事件,怎么从诗歌事件演化为文化事件、社会事件;其发展中,怎样使人们从对诗歌的冷漠进而形成全民性质的诗歌狂欢;就诗歌自身而言,它似乎开启与掀动了自胡适的第一次白话诗运动以来的第二次口语诗的狂潮。回想当年,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广电媒体,都置身其中,推波助澜,参与者之众,波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堪称史无前例,蔚为大观。

这是一次由于社会的急别转型而引发的戏剧性的思想文化的解构、颠覆与重建。

书的整体编辑,以诗为主,画穿插其间。共选诗歌150首,画作152幅。每首诗,先是原文,接着是诗人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动机、命意等的说明,后附有名家或广大网友的多角度的点评、鉴赏或读后感。有的篇页下面,单独放置对于她诗歌的综合评论,或关于口语诗的论述。而画,或独立成幅,或作为诗的底衬。诗画搭配,自然大方,和谐得体,相映生辉。

重读赵丽华当时的诗歌,正确地认知是:她倡导口语写作,话语简洁,风格沉着,以素朴的幽默和机智,勾勒人与世界的关系。诚如有识之土所评说的:“在探求诗歌感性与理性、内在的复杂度与外在简约形式的切点上有超乎寻常的把握和悟性,写作姿态随意,自如,毫无矫情、做作之态,有时从容、淡定,有时又大胆、前倾。”这是至今为止最为准确、中肯的评价。

而她的画,我认为,与她的诗出于同一本源。她作画,凭感觉的新奇,凭心灵的触动,甚或凭生命底层潜意识的迸发,所以,她大量使用原色,随着灵性升腾任意涂抹,不讲形似,但求神韵,每一幅画或一幅幅画,都是她生命之树的伸枝展叶,摇曳多姿。也因此,她的画以其奇异、空幻、神秘、悠深,给画界以强力的冲击,受到了专家的赞誉和万千纷丝的热捧,并参加过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

关于赵丽华的诗和画,我们可以不做专业的评价,不说她是多么著名的诗人,不说他是“中国的女梵高”,我只说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女性,一个把诗与画玩得风上水起、月影惊鸿的女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赵丽华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她存在过并正在存在。存在,就是她的生命美学的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这是一次历史的巧遇,千载难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