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花开——读于正军新诗印象
(2014-04-07 09:43:44)| 标签: 思情感恩父母两地苗雨时诗文 | 分类: 诗评 | 
乡土花开
——读于正军新诗印象
 
苗雨时
 
于正军先生文集《向往春天》,包括很多卷,如诗歌、随笔、小说、诗文评等。我只评说他的诗歌卷,而且仅限于新诗部分。
他的诗歌创作,给我总的印象是:秉持现实主义精神指向,主要记写日常事物,生活中的点滴见闻和作为,然而在平实的诗行中,却也氤氳着几分浪漫的情思,并且二者忻合无间。因而,诗意质朴而充盈。
在一般抒情诗中,他的生命从养育他的乡土出发,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却不忘时时回眸,根脉的牵系,伴随着他每一个步履。他住进城市,生活在繁华与喧闹之中,但他生命的四季,却在土地上轮回:春天来了,他去踏青,“春游”,看“大地脱去一袭寒衣”,桃红柳绿,油菜花全黄,头上布谷鸟在鸣叫,“所有的生命都像孩子/满世界响着她们的笑声”(《春之一》),感受着全身的活力与清爽;夏日到了,烈日当空,白云映衬蓝天,他置身于田野,领略“抽穗的庄稼/弥漫 
 
 
 
 
 
 
 
不仅春秋的更替激动着他的生命,而且风土习俗也喂养着他的灵魂。“清明”祭祖,“中秋”团聚,“小年”祈福,“元宵”喜庆……已渗入他的呼吸和血液。同时,他的家乡又是“风筝”之乡,“木版年画”之乡,并在乡间有柳毅传书的神话流传,这些也深印在他的心里。那些扎绘精美的“风筝”,在风中,放飞天空,节节上升,不仅是传递乡情的信使,而且也是诠释春天梦想的语言,那雕刻精致的年画,涂上绚丽的色彩,在辞旧迎新之际,贴于门窗之上,既丰富了“年”的主题,又让返乡的游子心中充溢着家的温馨;而柳毅山中的景物,簇拥着柳毅传书的塑像,那艰难曲折的传书遭遇,那矢志不移的爱情追求,都汇聚于公子与龙女脉脉含情的相互凝视之中……。风俗节庆、民间传说,这些乡土文明的基因,都培养了他的气质、品性,也奠基了他不染尘埃的正直善良的人格禀赋。
除此之外,那些哲理或写景的小诗,也写得十分精采,颇具特色。它们大多构思集中,意象单纯,语言警策,常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意趣悠然。仅举几例。如《石榴》:“好一个红粉佳人/心却早碎了”,,短短两句,便隐喻了某种女性的悲苦命运;又如《簸箕》:“翻来覆去地斟酌/把最珍贵的东西留下”,以粮食的挑选,寄寓了好的才质难求的道理;再如《红烛》:“一旦点亮黑夜/就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以红烛燃烧的情景,象征了生命付出的代价与激情;而《故乡的小路》,则把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表达了思情的绵长:
 
 
 
 
 
 
 
 
 
一条小路,两地情思,一双愁肠,遥相对接……
这些小诗,都是诗人心灵凝结的艺术珍珠。或以物寓理,或以景寄情,物与理契合,景与情交汇,而且打磨得晶莹剔透,完美圆融,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魂归故里,感恩父母,眷恋乡情,珍惜乡土给他生命原初的一切:本真、本质、本性,并以此串连起他的种种人生感悟,从而支撑他个体存在的时空。这既赋予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部意义,也昭示他生命全部的爱和价值。所以,他的生存,犹如大地上的一株庄稼,遵从自然伦理、土地道德,迎着时代的风雨,挺拔不屈,摇曳多姿,生长,衰歇,循环不已,永远“向往春天”,向往生命的春天——那恒久的诗意、神圣和美好……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