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之子的悲壮歌吟     ——评王琦的诗

(2014-03-26 06:02:03)
标签:

人格

平朴而

高峰

深度

仍是

校园

分类: 诗评

               大地之子的悲壮歌吟

                                       ——评王琦的诗

                                     

我曾经说过,王琦的诗是灵魂书写,用心说话,它高标了人的精神尺度。然而,现在我要强调,诗人的沉重的主体,还是根植于大地,深扎于乡土,他向人们最终展示的,仍是乡土上的困顿的人生。其现实生存的尴尬与困惑在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巨大差异,城市现代文明对古老乡村的挤压,乡村不可挽回的边缘化,或被蚕蚀,或被历史所遗忘。他的生命存在处于历史断裂的夹缝中。犹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棵“向北倾斜”的树,“因为风的原因”,“像一个疲倦的人/刚躺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僵住了”,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就这样凌空悬挂着,艰难地支撑着。这一意象,拟喻了乡村人当下无可奈何的生存运命。他永远不会忘记那生他养他的家乡,“金钩屯的屯”,昔时家乡的父老乡亲,是何等的勤劳与丰饶,但如今已破败成一片夕阳下的荒凉,眼前一条大黄狗的叫唤,使伫立村口的我,颇有“恍若隔世”之感。他依然站立在那“滦河水”的岸边,这里流淌的是他童年的生命之水,他是“喝滦河水长大”的,那乳汁一般的水,曾“一年”又“一年”,哺育他的青春,而今临水而歌,却歌声喑哑,那往日的“影像”,“已大部分沉到了水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对着河水”静默、出神、发呆。他抚摸编织自我生命的“时光片断”,以此大量自己的人生长短,回眸那吃桑、吐丝、做茧的历程,一匹“丝绸”,也只是包裹和经纬了别人的梦。他观察人情世相,以“弯曲的视线”,在新与旧之间,曲折地延伸、穿行,像“旧衣服”一样,一代人没落了,而新一代的衣服,也很快打上的“补丁”……

在此种境遇下,诗人何为?诗歌何为?于是,他积蓄力量,反思谋划,开始了多向度的探索与追寻:首先,打发灵魂去“运行”,飞往雪域高原,在山路上,他景仰那些“长跪的人”、“匍匐的人”,他们一步一拜的朝圣的姿态,让他热泪奔涌,但他取回的信念的经卷,却仍然是对土地的崇拜和感恩;接着,他让自己的心灵去沐浴浩瀚的“青海潮”水,那一滴一滴的清亮,洗刷着“我不为人知的冲动”,但带回来的,却是内心的一处又一处的沙滩;此外,他还远涉“汉水”,领略那“千百年的奔腾”,感悟到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些水”,从生至死,“高峰”也好,“谷底”也罢,都不过是“逝者如斯”……

这样,诗人经历了一番精神的漫游,然后回归故土,他俯身这温热而恒凝的大地,深深地感到他的生命再也无法与这土地分开了。这里,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精神的原乡。他立足乡土,敞开胸怀,拥抱乡土上的一切,心存感激,企望神性降临,大地澄明。那原野上的自然万物,那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都于冥冥之中给他以生存真理的昭示。人生在世,难免遭遇磨难和困境,但只要体悟了“天人合一”之大道,顺应此种深度的自然人生,抗拒人性异化与荒诞,摒除遮蔽与沉论,持守生命存在的本真,便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之上。诗人王琦诗歌的悲壮歌吟,放在他创作的整体格局中,正是在担当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艺术使命和历史责任中,凸现了他平朴而沉实的大地之子的人格形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桃花盛开
后一篇:红莲诗歌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