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博而深邃的“诗学工程”——评杨匡汉专著《诗学心裁》
(2013-12-20 09:39:22)
标签:
意义情感体验台湾抒情诗情势校园 |
分类: 诗论 |
广博而深邃的“诗学工程”
——评杨匡汉专著《诗学心裁》
苗雨时
新的历史时期以来,诗歌更新的浪潮激流涌进,奔腾澎湃,曾不止一次地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批评,吁求新诗学的建立。然而长时期内,新诗批评只做到了跟踪述描这一步,虽然新诗理论建设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止,但真正宏阔的诗学建构还远没有完成。到现在,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各种文学思潮在我国十多年的文学发展中几乎此起彼伏如轮转地演示了一遍。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无疑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变革,但也或多或少地掩盖了中国诗人自己的声音,而中国的新诗学更没有找到自己的批评活语。
杨匡汉先生的新著《诗学心裁》,正是在这种文化历史的情势下完成的“诗学工程”。其广博与深邃的程度,虽不能说是新诗理论建设的里程碑,但的确是对新诗学的创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即由此而生。
首先,这部著作从艺术本体论的高度,深入探讨了诗歌创作中的诗学智慧和精神向度。“当我们谈论和思考诗,研究和探讨诗的本体的性征,首先就意味着真诚与良知,意味着通过由心智灌注的诗,去寻找、发现以及表达从真诚与良知中吸取痛苦和美的力量。这也是诗性智慧的力量。”海德格尔在《诗人哲学家》里指出:“歌与思,皆是构诗的枝干;它们诞生于在,又入达在的真理。”凡是诗性的歌吟,都是运思之诗。因此,诗歌与其说是单纯的情感之花,不如说是标志着情感水平的智慧之果。而当今的诗性智慧,则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现代形态。它并不回避诗歌切入当代。因为任何诗人都不可以脱离特定的时空而遗世独立,他总是置身于探求出路的人群之中,只有与时代共着脉搏,才能唱出真实而有价值的歌吟。但其切入当代,不是空泛和浮浅的,薄弱和表面的,而是:①从对人的终极关怀出发,深入进个体生命现实生存境遇的底层。在个人与世界的“泯化融一”中,发现和开掘出时代的精神力量。②以高远的前瞻的眼光,观照现实,坚持预示和澄明更高的精神可能性,充分发挥诗歌的审美超越功能,实现人生诗化和诗歌哲学化。这些论述,解决了诗歌的生命本体和时代诗情与精神价值的关系问题。为诗歌创作确立了审美理想层次上的诗学视界。
其次,这部著作对“诗性体验”观念的阐发,提示了诗歌内在生命的中心机杼。“诗性体验”不是非审美的情感体验,而是审美的情感体验。审美的情感体验是诗化生存的体验。它具有通过个别性、生动性而展示深拓性、超越性和普遍性的总体特征。其多层面的立体生成结构,在建构中实现了三个转换:由浅层触知向深层感悟的层递;由外部体验向心意结构的推进;由混沌的情绪感受向确定的生命象态的转化。这种艺术的体验作为诗人内心拷问和与世界对话在创作中联系的根本中介,它的创造性的功能是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使诗人获致人格的超脱和生命意志的自由,从而实现诗歌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和超越。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求人生意义为使命的诗人,必然经常面对着两个问题:“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诗人往往以“日神”式和“海神”式的两种体验方式,把自己体验为有韧性克服苦难和有能力驾驭命运的主体。而这两种体验所产生的诗性格调和艺术气象,一是悲壮,一是崇高。这就为当今诗人指明了应当企及而且符合历史要求的美学风范。
第三,这部著作从诗歌现象学和功能论上,对诗情的物化形态、诗思的呈现方式、诗歌存在的时空座标以及诗之传学即诗歌的语码运作,也都在传统与创新的辨析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比如,关于抒情诗的特征,不仅从诗性的、审美的表现形态上进行深入的探究,而且从历史的演进中论证了它的深化。抒情诗不再是单纯的“有感而发”或“直接抒情”,而是“灵魂的探险”,是诗人全身心、全人格、全生命从遮蔽到敞亮的展现。它的深化表现为:“要有纯真的感触而不蒙上暗绿的青苔,并经过原发和继发进至美的凝结;要超越自我的身影,连接许多的心灵和感官,并让世界通过他而歌唱;要使生命原型发生神奇的变异,并按新的思维程序和想象逻辑重新调整世界;要驮着自己的思想飞翔,并通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射光华;要逼迫自己追随新的诗情而去重新组合(不是排列与堆积)词语,并不断发现新的情感节奏和智慧节奏”。这种界定,与建国初期何其芳关于抒情诗的概括比起来,显然是一种深化,并且使抒情诗有了新的更完美的质的规定性。又如,关于诗歌的语码运作。“诗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人们常说的,但从“传学”角度研究诗歌语言还比较少见。作为传播语码的诗歌语言,和一般的日常语言是不同的。它是生成性的,与诗性境界相适应的语言。它不是独立于日常语言之外,但是当诗以特殊的语感拨弄词汇时,它实现了三重变奏:由常识性表象化符号变动为非常识知觉化符号;由本体语态向喻体语态的变动;从物性语态推移到“对应”语态。这些转换确定了诗语的特征。而其具体表现形态,则可分为“佯谬语言”、“弹性语言”和“多义语言”等。如此种种的论述,都使诗歌创作中具体语码的运作,增强了自觉意识。
此外,诗歌接受美学、大陆与台湾诗歌的时空共享等,也都有精到的论述。
杨匡汉先生的《诗学心裁》在整个中国新诗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可以说是独立门户,自成一家。既不同于传统诗学,又与某些先锋派诗论有别。它是融汇古今中外的诗论精华,并联系现实新诗的发展要求,加以高度的熔铸和理论创造。因此,自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