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第一节自然条件生命力秦月态度校园 |
分类: 赏析 |
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潮,不论是艺术创新,还是理论活跃,都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至今回想起来,仍使人激动不己:他们那种担当精神和自我解放,那种直逼灵魂的写作方式,那种精美的意象营构,那种鲜活陌生的诗歌话语创造……现在读来,还是那么令人新奇和震撼!虽然后来朦胧诗消歇了,但它留下为数不少经典之作。重温经典,也许对当前那些平庸、卑俗、怪癖的诗歌风气,是一种惊醒和警策!这里,先解析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杨炼的一首朦胧诗,以飨诗歌爱好者。
苗雨时
这首诗是诗人组诗《大钟寺》中的一首,题为《北方的太阳》,实际吟咏的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象征的古钟。以太阳的意象状写古钟,其意味着中国北方文化传统的灿烂与辉煌。
意象,是朦胧诗的一项重要技巧。这首诗对所咏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意象化处理。
第一节写诗人对古钟的意象感受。“北方的太阳/铜的太阳/每片叶子都是绿色的钟的森林”。光感、质感、生命感融为一体。不是钟的外在描摹,而是诗人的内心视象:复杂而丰富。这是诗歌开始对钟的一种总体把握。
接着,第二节是写人们反省了历史,对文化传统中已经过时的东西的否定。这里借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的意象,如秦月、汉关、白骨、宫女、归燕等。“都碎成了一块块砖石”,是说这些东西已经被历史风化;“还在等那一只迟迟的归燕”,是说归燕难回,历史的旧梦不得重温。
第三、四节,诗思发生了转折,诗人又开始走向肯定:对传统中历史精华的确认。“象一滴铜汁似的新鲜而灼热”,“你的光,穿过尘封的岁月被敲响”,一个是固体转化为液体的意象,一个是光、声通感的意象,两个意象迭加,造成的意蕴内涵是:传统经过重新熔铸,可以产生新质,发出新的光采。那么,什么是历史中的精华呢?诗人告诉我们,那就是“逾越死亡”的有真实生命力的东西,特别是人——历史的“最小的那颗种子”,他们像一口口钟那样站在蓝天下,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以此为价值判断的那些人文精神和自然条件,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里也有一系列的意象:泉声、松涛、黎明、烟霞、泥土、风信等,由于这些意象都紧紧地围绕着全诗的中心意象“钟——太阳”展开,所以虽密集,但不驳杂,仍能完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建构。
第五、六节,在上面肯定的基础上,沿着钟的意象进一步向现代延伸。新生的中国已不再是“又一章讲不完的古老故事”,眼前的这片钟林正向孩子们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并对今天的现实做“响彻灵魂”的昭告:优良的传统负载着“祖先的血性,沉甸甸的命运”,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犹如钟“越铸越大,越铸越精美”,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资源。
最后一节,两个意象并置,“铜的太阳/如星”,“金黄的田野/如梦”,这是历史与现实的映照,现实呼唤着钟声,历史精神的光芒在田野的梦想中回荡。这两个意象相反相成,不仅展示了古国的青春、新生命的跃动,而且使全诗沉浸在一种静谧和谐、匀称典雅的东方传统的美学境界之中,从而产生体悟不尽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