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行者的寓言

(2013-10-24 12:42:29)
标签:

师范学院

正如

身体

穿透力

药方

分类: 诗评

一个行者的寓言

                                                           ——评邹伟华诗集《土壤很痛》

苗雨时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神话与科技的神话暗接与合谋,制造了光怪陆离的历史现代化的图景:物质挤压精神,肉体的欲望洪流浇熄了灵魂之火,网络化的生活模式,逼迫人们在市场无形的手掌中,烦忙劳神,挣扎奔突,于词语的凸突镜里显影为焦灼与净躁,从而令人的生命陷入价值失范、人文沧落、人性异化的渊薮。在这个表面丰腴而实质贪乏的年代,诗人该怎样感受自我的生命之痛,并据此寻求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

面对滚滚红尘弥漫天地,而且风云变幻,诗人邹伟华冷静,清醒,以一个不畏艰险的“行者”的身份,循着生命此在的指向,在山河间行走。他把脚步置放于生命之根、存在之源的“土壤”,感悟和体验足下的震颤与断裂。他愿做一个疼痛的幸运者,一个自我灵魂的拯救者。他深入生存的现场,揭示其荒诞与虚无,从对它的迷惘、考察和剥离中,放出罪恶的污血,从而昭示人的批判观实的一种权力和能力。在这样的咏唱中,高蹈着诗人所代表的智性、忏悔、孤傲和自由的人类精神。

当然,“土壤很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土壤”不是一般的对象物,它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土壤之痛,穿透了诗人的身体和灵魂而被感知。所以,土壤之痛便是生命之痛。疼痛不仅冰冷如刀,而且暖热如血。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在心灵的土壤上孚化出一系列带着历史气息和脉动的意象。其居于主导与核心地位的有:“夜”、“星空”、“乡愁如井”、“决别之时”、“乌鸦”、“蝶之化身”、“那样的玫瑰”、“一朵小黄花”、“红柳”等。这些意象独立、自在、跳荡、飞翔,携带着各种伴生意象,于辗转的互否与共生中,架构起了疏朗而宏阔的诗意空间。诗人在这一空间,出离与进入,在命运掀动的此在的风暴中,寻觅和追求生命“复杂的纯粹”,以此为世界重新命名。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上,暗夜有如巨大的魔怪,匍匐而来,充天塞地,吞噬着一切,而“鬼点火”似的灯光,把大地的肌肤灼伤得千疮百孔。外在的热闹、喧腾,掩盖不住死一样的沉寂。诗人站立在夜空下。被黑暗所围困,“夜半时分,依旧无法越狱。/长久被时针刮落的鳞甲/连缀不成一行诗”(《夜》);他仰望星空,有一颗“流星”从天空划过,“自焚驱体”,在浩渺的黑幕上留一道自由的光痕(《流星》);他上下探寻,找不到一点温热,“别再找了!爱情是多余的”,“面对重峦叠嶂的谎言/眼泪是多余的。/你应该让躯体冷却,/为此,热血是多余的”(《多余》);而那运离故乡的魂魄,则是“乡愁如井”,一反“坐井观天”的狭小,而显示其于淍的浓重与饥渴(《乡愁如井》);他环视四周,体察和领悟到,“日夜的交替是时间嘴唇的开合,“让生命慢慢吞噬于”权力与金钱的“游戏”,虽遭“凌迟”,却像吃了“麻醉药”似的麻木,完全没有反抗的意志和余地。这种对苍生的“痛感全无的凌迟尤为惨烈(《凌迟》);世界的晦暗,人类的悲剧,该去哪里找寻疗救的药方?!……

“土壤很痛”,是生命之痛,时代之痛,是金钱与技术暴力对大地的宰割与侵蚀,使之破碎与荒芜。然而,“土壤因为痛所以清醒,所以不沉沦,所以维护其本真本已性,且向死而生,因而具有将天、地、人、神带向此在切近的能力”(作者对陈春文《序》的学习体会。于是,诗人在个体生命的痛感中,要发声,要说话,他借助不为流俗所容的在天空飞舞的乌鸦的嘶哑的鸣叫,“对着世界/犯颜直谏”,他赞许这样的歌者,甚至想象“每一只从我身边掠过的乌鸦,恰似/每一位从我身边踱过的屈原/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乌鸦》)。在此,乌鸦成了民族良知的象征。他要从历史深处,取文明之火,来照彻昏昏噩噩的人生。正因如此,他虽然有庄周梦蝶的幻灭与迷茫,但还是在心灵的土壤上,生长出负载爱情永恒的“玫瑰”,生长出装扮泥土的美丽的“小黄花”,更生长出挺拔的能感知“土壤的质感”的生命力极强的“红柳”,它“模仿着/身边的青草,以绿色的姿势/迎向朝霞的手臂”,它“纵情的紫花,开启了教徒们/被禁铜的感官和野性”……。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伦理,包容人事,人的生命的存在,就在诗的光照下,绽放出真理的光芒!……

不难认知,诗人的写作走的是存在诗学之路。他在《乡思》一诗中曾蜕:“真的,混凝土将走出自闭症,/喘定的砖头正与慈悲的土壤相认。/荷尔德林兄弟,我们一起大彻大悟/却为返乡哭得不成样子。”尽管后来也走向生活诗学,创作了《在小区教步》、《掘番薯》、《兄弟》之类的篇什,但在日常感动中仍延伸了生命本真的发现与礼赞。他的诗,总是涵泳着一种哲思,但土壤之痛并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既涵盖理性又超越理性的更高的感性,因此,诗歌血肉饱满,意蕴丰盈。而且,此种疼痛,不仅关注已然生命,同时指向存在的未来。企望对物欲的一种去魅与解蔽。他尊重人与物的各自独立,既不是物为人役,也不是人为物役,而是在对统一中,对神性得以虚怀敞开。因此,合于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大道,也由此凸现了他的诗歌的超验的终极意义。

邹伟华诗作的艺术风致,是刚性的:清刚峻奇,清新而刚健,峭朗而风华。其话语方式,是自白的,对活的,但都属于发自内心的生命语言。既没有口语的浅薄与媚俗,也剔除了古汉语的某些生涊与深奥,而充分表现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严整,切物和对形象的穿透力。正是运用这种语言,诗人为我们谱写和型塑了一个行者的寓言:行者孙语空,从大闹天宫走来,从沉压的五行山下走来,走在艰险丛生的取经路上,不是出于成佛的欲望,也不是为着紧箍咒的驱策,而是沿着命运的轨迹,寻找着生命的方向。他是朝圣的真正的主角,为苍生开辟去路,他的脚步坚定而凄凉。《行者》一诗中,这样写道:


     连法力无边的佛祖都不知道,

    你在夜里悄然落泪。

    当你梦见千年后的某个诗人,

    正如我此刻梦见了你。


行者——诗人,诗人——行者。  诗人以自己的诗歌为一个行者也为自己写下了生命寓言。这悲壮的寓言,必将像天上的日月一样,照亮大地山河,辉映世界大 千 !……                                                                                                                                                                                       

                                                     

                                                                                            廊坊师范学院

                                                      2013年10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