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洛夫《舞者》

(2013-10-12 08:44:10)
标签:

第二组

打击乐

第一组

乐曲

原野

校园

分类: 赏析
                    

                   洛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县人。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1949年去台,毕业于台湾淡江文理学院。1954年起任《创世纪》诗刊总编辑,现已退休当专业作家。主要作品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亡》、《无岸之河》、《因为风的缘故》、《酿酒的石头》等。

 

    呛然

    钹声中飞出一只红蜻蜓

    贴着水面而过的

    柔柔的腹肌

    静止住

    全部眼睛的狂啸

 

    江河江河

    自你腰际迤逦而东

    而入海的

    竟是我们胸臆中的一声呜咽

    飞花飞花

    你的手臂

    岂是五弦七弦所能缚住的

    挥洒间

    豆荚炸裂

    群蝶乱飞

 

    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赏 

读这首诗,自然要联想起艾青的咏舞蹈的诗《给乌兰诺娃》。但比较一下,却发现两首诗有明显的不同。艾青的诗多用喻象,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而舞蹈者本身在诗中直接显现。而这首诗则纯用意象,舞者隐没在意象群中,读者看不到她的整体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个象征着她舞蹈的意象串连和意象叠加。这正是现代派诗歌的手法。

第一节,在“呛然”一声打击乐的引导下,舞者上扬,但我们不见舞者,只见一只“红蜻蜓”翩然飞出,掠过水面,静止住人们的目光。这个意象,在水面“狂啸”(观众的目光因通感而转化为声响)意象的烘托下,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境界,眼前仿佛已不是舞台,而是晴空下的原野。

接下来,以三组意象摹状舞者的高超技艺。第一组是“江河江河”,展示了身姿的迤逦如流水,而观众的呜咽是反衬;第二组意象是“飞花飞花”,表现了手臂的轻盈似柳絮,弦索缚不住的是自由;第三组意象是“豆荚炸裂”、“群蝶乱飞”,显然是映写了舞姿的刚健与园熟,体态的热烈与迷幻。不难想象,这一系列意象是同第一个意象有着内在派生关系的,正是“红蜻蜓”的意象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田园意象。在这里,我们欣赏的,不仅是一个舞蹈着的缤纷的原野,而且也仿佛听着一首舞蹈的田园交响曲。

最后,收场,舞者造型。诗人选用了一株水中婷婷玉立的莲花意象,花瓣猛然绽开,戛然而止。舞姿化为乐曲,余音袅袅,在观众心中找到“知音”—--伯牙弹琴,钟子期听音,志在“高山流水”。

这是一首很好的意象诗。全诗一头一尾是两个遥相呼应的中心意象,其他都是辅助中心意象的派生意象。中心意象和派生意象,相互生发,彼此配合,构成了秩序井然的意象群落。此种有机的意象结构,有意境的朦胧,无意念的晦涩。不仅有效地渲染了舞者本身,而且也浓烈地烘托了舞蹈过程的整体气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