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的灯盏——读张沐兴的诗集《时光之绸》
(2013-10-09 17:22:05)
标签:
首诗价值取向小狗光阴剧场 |
分类: 诗评 |
灯盏就是灵魂啊!它点燃了自然万物的生命,照亮了人间和宇宙。“江田村的灯盏”,使村庄的山水树木、耕牛飞禽都活跃起来,生动起来,以各种各样的姿态,生存在日月眷顾的天地间。正是这生命家园之灵性,点亮了诗歌,指引了诗艺探索者的行程。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少应该出现在5500年之前,中国人工养蚕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丝绸有东方的女性内外统一的柔美,精致、典雅、高贵。代表民族之大美。《阳光之绸》,无疑是以阳光为丝,在时间经纬中编制人间生活。诗人用诗的方式制造梦幻,提升自然,使自然人化。他有方圆八百里的惆怅,也有让每一株小草都有辽阔未来的博爱。他爱衡山,七十二峰是自己的72个兄弟。衡山是一座金矿,小小的菊花,是金店的老板娘,心中也有一个宏大的剧场。衡山,仿佛刚刚降临的神,它拥抱了这一切,包括诗人全部的爱与敬畏,在衡山没人觉得成仙有更大意义。当把生命托付给它,你瞧,太阳的光也软软地软软地靠在衡山的怀里。衡山见证万物匆忙的一生。诗人体味衡山的安静,看薄暮含住了寺院,见衡山遍地神佛,可以减去人的污秽,洗涤肉体和灵魂。
因为有爱有敬畏,诗人眼里就常含泪水。张沐兴在用笔开发家乡的人文资源。他说“将夹岸比月光更从容的芦苇/当作蔡伦、王夫之、周敦颐们/清晰的背影”
,“将哼着自在曲子的蟋蟀/当作刚刚由梦里回到故乡/小小的洛夫”,“将铅、锌、岩盐、瓷土/当作大地不经意的叹词”,
“将云朵当作天堂的站台/将炎黄、祝融、杜甫、韩愈/当作前一批的过客”(《在衡阳》)。他自豪
从世间花草虫鸟的相亲相爱,到演绎诠释内心对生命的诉求,关注、悲悯出现在他的作品,体味到有一种超脱、放下、释怀后的飘逸。“还有一两只秋虫/模仿了月光翻墙的声音”(《衡山的软肋》),“月亮夹在秋风的账本里,/如同一张神仙的欠条” 。“在衡山,过了南天门/秋风就老了”(《暮色》)。我们很难想象月光翻墙是什么声音,秋虫是如何模仿的。诗人如何使用“月亮这个放大镜”看衡山的,“写下一滴水的年谱与身世/以缓慢的浸润,解开大地的纽扣/这平凡之美的归宿/需要多少层暮霭流岚来衬托你的羞涩”(《我的水滴,我的大海》)。
诗人选择的题材是熟悉,但思考的成熟、技艺的运用却有自己的锋芒,其诗意蕴含的厚重、沧桑,让我们可以探秘到诗人是骨头里边有教堂的人。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写作考验个人良知和价值取向,优秀的诗人一直在一种不确定的诗艺探索中。大题材,需要大手笔,不写大题材,也要在日常的事物与自然风光中,将人间幸福的思考,灌注进生气丰沛的作品中。张沐兴的作品与现实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现实的广度和深爱,表达了个体对社会与自然万物的悲悯与关注。诗意境完美,既做到情景交融,又做到思与境谐,构思巧妙,兴味、情味、意味十足,每首诗均衡,润朗,词的造境抵达无限辽阔。每一首诗都有让读者得到启示,在阅读上让人有一种被纯净的期待。
张沐兴对衡山自然与人文的万种风情的爱就是:我在,写诗留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