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痛的沉吟——读雨兰的诗
(2013-05-21 08:21:02)
标签:
风采创造性自由空间风景刘再复 |
分类: 诗评 |
生命之痛的沉吟
——读雨兰的诗
苗雨时
雨兰寄来诗集《低音》,翻开目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组诗《低音部》。我想,诗集的名字可能与这组诗有关,或这组诗的意涵,可以囊括这部诗集的总的主题取向。于是,先读这组诗,再读全诗集。果然,事实印证了我的猜想。那么,我们细读这组诗,以此种解析统领对整部诗集的认知和评价。
请看《低音部》全诗,共七首,以行数为题:
第一首《七行》。上帝用七天创造了天地万物。前五天,创造了天空、陆地和海洋;创造了光,分开了明暗和昼夜;创造了有生命的万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完成了创世之功,他歇息了。上帝创造人时给了人以爱,从此,人的存在,就开启了以爱为灵魂的幸福与苦难交搏的周而复始的宿命。所以,诗人以七天时限丈量生命,用痛苦刻度自我的心灵。这“痛苦”是由“爱”而来的,它占据着身体里的方寸,“不转移,不扩散,不燃不爆”,就这样纠绕着你,使你深陷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因爱而痛苦。那么,如何解脱?只有“你宽恕了自己的爱”,以柔弱和谦卑放牧爱,给它以更大的自由空间,你的心里才能得到平静与安宁。这就是诗人对爱之痛苦的低姿态,不是逃离,而是包容。
第二首《六行》。人在创世的第六天才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因为它映现了上帝的影子,被赋予了灵性和智慧。意识自我,自我意识,为人的生存划出一条闪光之路。那就是人可以表达,可以创造,在创造性的表达中,提升自我生命的质量。“痛疼”不怕,“苦难”不怕,即是承载着疼痛与苦难的“孤独”也不怕,因为诗人有“羊毫”笔,可以写诗作画,在人生的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描绘出疾徐有致的鲜活的生命图画。从而,抗拒时间的锋刃,复活心灵;抵御世俗的沉沦,葆有“决绝”的生存意志的火种。人活着,就应该珍惜生命,并相信自我生命的创造力量。
第三首《五行》。既然人的生命伟力如此顽韧,那么人就能够咬紧牙关,忍受“疼痛”,就能够以坚硬的脊骨担当“苦难”,并“向爱,交出一颗柔软的心”,大爱无疆,悲天悯人,以此为自己筑造起精神的城堡。这城堡屹立在天地之间,尽管尘世风云变幻,它也“不会被时间磨损”……在这里,诗人塑造了生命的坚忍、挺拔与伟岸!
第四首《四行》。上帝造人,人毕竟是复杂的,外在矛盾,内心冲折。它是大千世界的聚焦,也是心灵万象的总和。人性的“善良、偏狭、忧郁、悲悯”,甚或“偶尔会
第五首《三行》。人的一生始终在享受着生命,“始终在啜饮着自己”。爱也罢,苦也罢,痛也罢,生死离别,五味杂陈,然而在上帝眼中,这都不算什么,因为他在天上“已清晰地听见,你那/一颗心的呜咽
第六首《二行》。哲学家常爱发问: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诗人不做抽象的思辩,他以生命的体验来完成上帝交付于人的使命:我来过,我走去,大地上留下我的足迹。我可以停下来,甜蜜地回忆一路的风景,象秋天的菊花,那样恬静,也可以向死而生,如远山那么“肃穆”,面对最终的虚无。这就是人生的顿悟,这就是生命的洞彻!
第七首《一行》。人生天地万物间,不管时间的怎样摧残,不管世间的红尘弥漫,人应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准,也就是做人的伦理底线。它是冥冥中的一颗心,“那一颗使四面八方的眼泪可以汇聚成沧海的心;那一颗使人们都爱母亲,爱孩子,都向正义之门踏进的心”(刘再复语)。这颗心的名字,就叫“良知”。“你的心底有多少良知的经幡就有多少美丽的安祥”。这安祥,就是生命本真的敞亮,就是人生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说到底,它是人作为“此在”去蔽后所绽放的生命真理的光芒!
总览这组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从人类原初的记忆中走来,在人的生存境域的现实时空里,对爱与爱的疼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寻和叩问,自上而下,从外至内,一步一步地逼近本质和深奥,最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正是这盏精神的灯火,反过来擦亮了她整个生命,也辉映和绚丽了这整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