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时间的境域,发现美 ——评维摩逸风《诗十首》

(2012-12-25 17:17:31)
标签:

师范学院

阳光

生命力

风范

写照

分类: 诗评

        打开时间的境域,发现美

                             ——评维摩逸风《诗十首》

                             苗雨时

 

 

    日月是时间的双眼

    一只睁着,一只闭着

    静观,人间的一切

        ——《时间的眼睛》

 

人生在世,日月如梭。生命的生成、发展和流逝,是在特定的时间中进行的。但时间无形、无象,需凭借空间的物象来表征。所以,日、月、流水,都成了时间的隐喻。人在自然万物之中,时间似乎冷静地看待尘世,然而却以光阴的刻度丈量生命,并赋予生命以价值和意义。诗人在时间中,与世界相遇,相互碰撞与进入,经过审美的凝思,便在心灵深处孕育出托举着“星子、果实、爱情”和“飞翔的金翅鸟”的充盈着诗意的艺术花丛……

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与转换,使诗人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和开阔的创作视野。她的生命之流作无往不及的悬注,穿越古今,感应季节,叩问生死,亲和土地……。文字在时间的湖面游泳,永远荡动不止,时而奔涌,时而沉静,白云,丽日,莺飞与草长,孤独与幸福,尘埃与洁净,都经由心境的反照而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美的辉光!

黄山下那株千年的“银杏”树,以古老的记忆,埋葬了“传奇岁月”,第四纪冰川的擦痕,“撑起永生的母本”,作为植物“化石”,虽也像消失的恐龙一样,洒下了一地鳞甲似的金黄的落叶,但却昭示了原始的“神的种子”的无限生命力(《银杏的记忆》)。黄山境内,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大师渐江之墓,座落在梅枝交柯,松竹荫护之下,墓地上,风吹草动,那巍峨的碑石,仿佛诉说着“纸上的故国与江山”,诉说着这灵山慧水所滋养出的清刚正直、超凡脱俗的、梅花般的人格风骨(《渐江墓》)。而离黄山不远的“妹滩”,那明媚的“珍珠”,像大自然纯粹的目光,穿过“生活软弱暗哑的内心”,疼痛的震悸,把滩水打造得“通透和晶莹”,照亮了“明月”、“浆声”与“流云”(《妹滩》)……

山河林木,自然自在。从古至今,默对世间滚滚风尘。而一年四季的迁移,则感召着,激扬着人的生命。春花,夏柳,秋虫,冬雪,迹写着自然与心灵的和谐共振。秋夜,“推开窗子,就深陷尘世”,而那“草根里的/蟋蟀。还有蝈蝈。纺织娘的琴音”,哀婉,凄凉,却使人气定神凝,心境澄明,等待那月光如水(《秋虫记》)。大雪飘落,夜空静远,“空洞的内心,变得疲倦”,迷迷茫茫,“终是雪飞,归于土”,“事实上,无助的雪夜里/我内心安宁的后面,隐藏了什么/挫败和伪装,占据了我的盛年”,对雪的反向省思,守护了“生命的纯真”(《盛年如雪》)……

人在高天之下,大地之上行走,从童年、青年,直至中年、老年,每一步都必将成为往昔。对往事的记忆,是对时光逝去的痛惋,也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只有记住事的人,才能真正地生活。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对“你最爱的人”,还有“儿时。村庄。山水”,只有爱是不移的,应该放下俗念,从灵魂中“忏悔”,以虔敬和感恩回报于爱,“回望这些年/父亲独自挨过的冬天里/溪岸的芦花,闪烁在梦的村口”(《只有爱不够》)。还有家乡茅屋里那把“墙上的镰刀”,它曾像“闪电”一样“明亮”,长年与“麦芒”、“稻穗”相伴,而如今大地荒芜,且它也“锈迹斑斑”。该如何“用水,良知,打磨/诗歌的耻骨”,使之重放锋利的光芒,构筑人类的精神家园……

人活在这世上,红尘漫漫,除了日常的烦忙、劳神之外,难免遇到生老病死,喜庆哀伤。诗人驾车顺黄山周遭绕行。正是金秋十月,阳光和熙,一路红枫飒飒,令人心胸开朗。先是遇见了“十辆火红的婚车”,迎面开来,她想,“如果沿着黄山东路,一直走/说不定就走到明清时代”,也许像轮回一样,碰到前生活在心中的人。然而,“现实左转向东”,却遇到了“一列送葬的队伍走过”,后边跟着悲痛哭泣的亲人。虽然隔着五百米的距离,但却仍仿佛遭遇了今生的迷梦。这不由得不令人沉思:关于生,关于死,关于向死而生,关于今生与来世……。汽车远去,留下了一缕云烟袅袅的思绪……

阅读这些诗篇,我们犹如跟随诗人一道,游历了黄山周边。虽然没有登上黄山,但已感受到了山水的灵秀。也许,我们只是采撷到了黄山旁的一丛“白菊花”,它“捕俘行云,甘露和雪/在向阳的心境里/盛开,坦露一生的隐秘”。这丛白菊花,依偎崖畔,临风怒放,摇曳多姿,清雅,柔媚,恬淡,其洁白,是生命本真的守护;其悠然,是灵魂精神的飞升。不难认知,此种白菊花的神采,不仅是诗人女性人格风范的象征,也是她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风姿的艳妙写照。也正因此,这些诗歌的审美魅力,在于净化人的心灵。《白菊花开》一诗结末写道:

 

    无法说清,一场雨的洗礼

    能否让未来的人更加纯净

    打开紧握的手指

    如阳光,走进每一朵花的内心

 

可以想象,诗人诗歌的“白菊花开”,映衬和点染了黄山五百里壮美、旖旎的风光与风情!……

 

                                                                于廊坊师范学院

                                                                2012年12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