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张志强书法集》
(2012-11-28 16:03:42)
标签:
二为毕业生弟子作品端雅 |
分类: 序言 |
一杯茶,一支烟,一管笔,窗外的阳光射进来,照亮书桌上那盆葱郁的水仙。在当今充斥着浮躁与喧哗的社会风习下,置身于此种安闲、静谧的环境中,气定神凝,翻赏张志强的书法集稿本,不能不是一种别具意趣的审美享受,令人返璞归真,心境澄明……
我在廊坊师范学院长年从教,志强曾是我的学生,后来又在同一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交往与师生之谊,使我对他的成才之路有较多的了解。他在廊坊师专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先是做学生工作,其间钟情书画,多次进修,后筹建艺术系,从事管理和教学,曾担任《书法》、《书法鉴赏》、《中国画技法》、《中国美术史》等课程的讲授。有书法、绘画作品在专业期刊发表,参加过省内外各种展览,获得多种奖项。曾参编《书法》、《普通书法》等教材,出版过《张志强国画作品集》,多幅书法作品入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12届毕业生书法作品集》。
志强为人,笃实热诚,心胸豁达;为学,尊敬师长,勤奋刻苦。他在校虽然学的是文学,但他自幼喜爱书法和绘画。上小学时,开始写大仿,后临习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楷书。大学期间,受当代书法名家高鸿源等先生的影响,曾拜师学字,并先后与河北大学熊任望、刘德彪、仇必鳌等先生交往。入首都师范大学后,集中研习碑帖,如魏碑《元桢墓志》、《张黑女墓志》,行书米芾《苕溪帖》、《蜀素帖》,草书王羲之《十七帖》等,经由欧阳中石、刘守安、王元军,叶培贵等名师的指点,对为书之道有了更深的认知,书法的艺术功力也大有长进。
此次入选书法作品集的作品,以行书、楷书为主,兼及草书,并有部分碑帖临本。他的楷书以魏碑为固本,汲取颜的筋脉、欧的丰腴、柳的挺拔、赵的端雅;他的行书,取法于王羲之、米芾的精要,融王的清刚秀润、米的辗转舒放为一体。古人云:“凡书通则变,若执法不变是为书奴。”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独有的传统文化,必先承继,然后出新,是为通变。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基于传统,此乃书法之正途。志强是深谙个中理数的。所以他的书法学习古人,又能结合现代文化语境,入古出新,写出自我,自成格局,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风采。其用笔,简括而丰瞻,注重点画的疏朗与刚健,结体取势道劲,平朴而奇绝,章法讲究整体气韵,字与字之间的承转映带,收放自如,沛然大气,似山岚漂浮,露结烟菲……
志强的书法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的文学根底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除先天禀赋之外,还在于他以文学的机杼,融会贯通各种艺术,并从美学高度探讨书法规律,深刻领悟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因此,天人合一,阴阳合道,黑白辩证,神形相谐,便成了他书法的终极追求。也由此使他的书法作品,既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又有渊博的古老哲学的情致,从而抵达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其风格,正如他创作并书写的一首小诗五绝《怀秋》中所吟咏的:
小园虽小,但其景象在隐喻和象征中,却昭示了他书法艺术所展现的恬淡而空寂、质朴而绚丽的生命人格境界。
阅毕书法稿样,掩卷沉思,感慨良多。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在大学文科从教多年,但对书法却无专攻。现在看到学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赞赏之余,颇感欣慰。于是,写了以上文字,一向志强祝贺,二为师生共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