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
(2012-09-09 06:13:04)
标签:
屈原汩罗江意象诗人一场雨 |
分类: 诗评 |
诗人和上帝一样,都是创造者。但说上帝创造世界,那是宗教的虚妄,然而,说诗人创造了诗,却是实情。诗的世界是一个超越了现世人生的虚幻的艺术世界。这一世界,是独立的、经由审美理想烛照的属于诗人自我的情感世界。其创造性表现为构成诗歌镜相的独特的远思、特有的意像生成和奇特的话语搭配。以这样的诗学理念来观照宋永照先生的诗集《茧》,我们便不难发现诗人的创化能力和独绝的艺术思维。诗集的书题《茧》,很显然,这是他的诗意世界的一个隐喻或着像征:抽丝为茧,化蛹为蝶,昭示了他个体生命的蜕变和人生轮回中的精神放飞。
全诗分为三辑。第一辑,“向泪打听梦的去向”。泪,是物质围困之下的生命之痛;梦,是人的曾给存在的美好。“向泪打听梦”,表现了诗人在疼痛中对美好失落的缅怀和追回。第二辑,“在石头上种植花朵”。石头开花,源自“孤独的雨”的浇灌。孤独,是人一种起脱世俗的心灵状态。孤独而智慧,开启了人生的种种感悟,使其于平凡中放射哲理的辉光。第三辑,“把一个日子当成书签来纪念”。人生是一部大书,由时光来翻动书页,但唯有书签能记住那精彩的段落,所以书签就成了生命岁月中难忘记忆的留存。以上三个维度与三个层次的纠结与缠绕,构成了这部诗集的主题意向和内涵基质。但这一切只是隐含的、潜在的,要使它们成形和显现,还必须投放在艺术符号与艺术形式的创造中。只有在诗的奇妙的起拔的表现世界里,诗人的生命意涵才可能有效地打开和绽放……
诗集收录的诗作,多为短章。短诗,以抒情、造境见长,不像长篇那样可以含纳更多叙事内容。因此,更讲究构思的新颖、精巧和深湛。诗人写作,切入点的选择,主导意象的设置,远思节奏的掌控等,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主要特点有三:或着眼于点滴事物,个别情景,在细微处见精神;或化抽像为具象,以可见蕴情感;或纳无限为有限,于瞬间寓永恒……。无需多示例,只要列举一些题目,便可略知一二。比如,小中见大的,《一滴雨开花的过程》、《把万千丘壑,藏进一场雪》;虚实转换的,《乡思的疼痛滴成秋水》、《让一些爱涨成潮汐》;以短寄长的,《让一些光释放恒久的明》、《沿着落花抵达一首宋诗》,等等。但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具体解读一首诗《回乡》:
潍河,是诗人家乡的河,这条河流淌着他童年的苦涩和欢乐,河滩的芦苇记载着他的乡情,河中的游鱼听得懂他的乡音,潍河两岸的风光浸染着他的乡思乡愁……。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情感的直抒,也不是没有选择的泛泛的描绘,而把潍河设定为诗的中心意象,以它的在场与记忆和想象交接融会,既是聚焦,又是扩散,内敛与开放,相反而相成,产生了巨大的意蕴张力,从而营造了诗人心灵上的温润、氤氲的乡土世界。这世界,来源于曾经的生活,又与眼前景象迭印,因此,它生长着、摇曳着诗人绝对个性化的深入血液的生命情思。此种审美现像,就是诗的创造。
诗的创造,不仅限于构思,也还有意象的生成与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实体因素和基本艺术符号。一首诗,就是若干意象按照一定方向组织而成的意象图案。这部诗集的意象构成,有其奇异别致之处,那就是拟人与通感手法的大量使用。拟人,移情于物,让物具人情。例如,“春的手指/爱怜地抚过柳的琴弦”,手指喻风,由此春被人格化了,又如,“一阵风慌慌张张/打开雨帘东张西望”,风不会慌张,人会慌张,以人拟风,风也就慌张了。通感,是各种感官的内心交汇与通联。以通感构成意象,则意象新奇、立体而迷幻。例如,“一首动听的歌谣/便渐渐丰满了羽翼”,歌谣是听觉,羽翼是视觉,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让无形的歌谣像鸟儿一样在大地上飞翔;又如,“怒放之后/麦香凋零成一杯忧伤的花雕”,麦香是嗅觉,花雕是味觉,嗅觉与味觉的联动,使“忧伤”点滴在心;再如,“躲在云里,那朵雪/一定会开出晶莹剔透的笑声/在冬的耳廓里,虚构吐气如兰的呼吸”,雪是视觉,笑声是听觉,呼吸是嗅觉,三种感觉的合成,令雪花的飘落,有声有色有气息,一片响亮的迷茫……。诗有意象,呈现了形体,但好诗还要有精巧的架构与组合。意象在诗中的关联,或衍生,或串连、或迭加,或并置,完全取决于诗人的创意与设计。试以《让一些爱涨成潮汐》一诗,来予以印证。这首诗设定了两个意象:一是一朵花“含苞欲放”;一是鹅卵石被河水冲刷成“沙子”。它们被并列设置在诗中,相互碰撞与勾联,隐喻生命在时光之中慢慢打开,而爱则在生命里涌动。正如诗里所写:
正是这种奇妙的意象匹配,为爱支撑起高远的审美空间,也为它拓展出了高山与大海般的境界。
诗人独特的自我的诗的世界的构筑,除意象经营外,还必须以语言作为砖瓦木石的材料。语言不仅是意象的物化,而且是整个诗的基础。离开语言,诗歌就无法存在。所以,词语的选用创生,词性的转换与误用,语句的跳跃与拼接,便成了诗歌语言运用的基本技巧。比如,“浮云切割一片月光”,“一条蜿蜒的山路,绑架了一座空山”,“将秋意抽成最后的一抹寒烟”,“只有尘埃扶持着万里风沙”,这里的“切割”,“绑架”、“抽成”、“扶持”等词语的用法,无疑在怪异中有一种陌生感,但仔细品味,却倍觉恰切。又如,“让那一片湖/泊满了苍茫”,“苍茫”是形容词,此处当名词用,使气象成为实体;“苍凉了一条河的风景”,句中形容词“苍凉”转用为动词,那一片河上的风景,便有了动感;“蝙蝠诡异的飞翔/注解/那片沉默的夜空”,动词“飞翔”被用作名词,那动作就成了注解的客体。再如,诗的语句的拼配,往往是大跨度的。“将一场秋事,思念成云霞的形状”,“秋事”天形,“云霞”有态,虚实转化,遂使“思念”,也更为悠长;“把这样的一个雨夜/铺成一张薄薄的信笺”,化大为小,置雨夜于纸上,这样,纸上的文字便可抒写心情忧郁的阴云;“把故乡守望的影子/种植在你的秋水/生成成一片帆,天际识归舟”,由近及运,由远而近,远近之间,那片白帆负载一种浓重的乡情…….。其实,诗歌语言的魅力,并不止于此,更为神奇的效用,还在于诗歌语境的营造。在诗中,孤零零一个词,毫无意义,说明不了什么,只有进入一定的结构和系统,才能焕发出生气和活力。这结构和系统,就是语境。语境是诗歌意境的语言依托,也是诗歌造境的基石。表现在一首诗中,语境是它全部语言符号的构成。既有词语间的关联,又有词语本身的历史积淀。词语按然一定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便使一首诗获致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下面,我们对《端午》(念屈原)一诗,加以赏析:
这首诗,是悼念屈原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个人主体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人。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品格和持守生命本真的伟大精神,泽被着后世一代代人。汩罗江,是他当年自沉的所在,江水流淌着他不死的魂魄……
诗人在端午这一天,来到汩罗江畔,望江水滚滚东逝,他临水而歌,汩罗江,便成了他直面的现实在场。所以,他把“汩罗江”作为核心词汇置于诗中。由江罗而遥想屈原,但没有多少直接的具体的描述,只是出奇制胜地以“种子”一词,来隐喻屈原的品格和精神。但“种子”是落入水中的,所以由“种子”又演化出“开出的浪花”一语。对江水来说,这是荡开与回归。浪花簇簇,涤洗世道人心。于是,后人的感念,便牵出了“热泪盈眼”的词语。这些词语,惊动了天地,招来了“一场雨”的沛然降临。而“一场雨”的词句,又裹挟着苍茫的景象,笼罩和闭锁了最后现身的三个字——“汩罗江”。此诗开始时,“汩罗江”是个潜台词,先是“种子”,“种子”而“浪花”,“浪花”而“热泪”,“热泪”最终幻化为“一场雨”,洒向“汩罗江”。这些词语的演绎与轮转,层层深化又层层展开,以有限的眼前景凝聚升华,从而升腾出一片穿越历史时空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
回溯以上,我们从构思、意象和语言三个维度,论述了《茧》这部诗集的独创性和独特性,现在,我们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归纳出整个诗作的总体的艺术风致。那就诗人的网名“春江待月”的意象所隐含的气韵:
一种静谧、沉凝、含纳、恬淡……
一种简洁、柔润、明丽、隽永……
一种弥散、曼妙、氤氲、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