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范校园:“放飞一群五彩的鸽子”

(2012-09-02 17:08:37)
标签:

普罗米修斯

莽山

当代中师生诗选

《父亲》

故乡的葡萄

分类: 诗评
     师范校园:“放飞一群五彩的鸽子”

                        ——读《当代中师生诗选》

                              苗雨时

 

在我面前铺展着《当代中师生诗选》的清样,窗外是金黄的秋色,阳光从玻璃窗透进行,洒在书桌上。阅读这些青春的诗篇,心中有一种兴奋而又充实的感觉。

师范学校是教师的摇篮,在校的中师生是小学教育师队伍的后备军。这使我想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如果客观、公正地评价这种职业的历史地位,那么,我认为它的确是至高无尚的。正象一首歌唱教师节的诗的《题记》中所写的:

 

    中国人把自己喻为龙,

    可许多人淡漠了自己的龙魄,

    为了寻找灵魂的工程师,

    中国——有了教师节!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平凡的,但也是伟大的。他们功绩不仅在于为现代化培养人才,而且还在于精神文明构建中重铸中华民族的灵魂。当代的中师生,他们的人生历程正处于重要的转折阶段:今天的学生,明天的教师。未来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必然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留下深刻的投影,而他们的意识、心态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也必然融进高尚而又圣洁的气质。因此,他们的生命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激荡着纯真与成熟、奋飞与沉实的青春情调。这样,当代中师生的诗,作为校园诗歌,除了具备一般校园诗歌的特点之处,还具有不同于其他校园诗歌的独特意蕴内涵和艺术风范。

天高任鸟飞。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放飞一群五彩的鸽子”,它们是青春之鸟、希望之鸟,有广阔的思想和艺术天宇里,任它们自由地翱翔!……

 

                          艰难的人生选择

 

当你踏进师范校园的大门,就等于初步完成了人生目标的确定:将来做一名人民教师。但这种前途的选择并不是轻易的,而是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与思考过程,这里有历史的呼唤、社会的需求,也有前辈师长的感召。诗集中很多诗篇歌颂了教师平凡而高尚的人生信念:

 

    在烛灯灯火的晕圈中赶走了

    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一条又一条梦似的虹影

    在喧嚣的潮汛的泥泞中欲跌倒

    在叮当的金钱的光影中欲颓废

    却又一次次凝重了爱的信念

    就这样

    驮着岁月,蹒跚地踏过斑驳的

    门槛

        ——张新勇《教师——一个灵魂的升腾》

 

这是一个在对偏见、物欲、金钱的抗争中奋然前行的坚定而执着的灵魂,他为我们守护了一块心灵的圣地。这种思想品格和气质体现在很多教师身上:“有瘦弱的身影”“站在讲台前”几十年的老先生(玉宪中《父亲》);有“以心血作土壤”,让“稚嫩的根深植于你的灵魂”的中年人(刘守平《致我们的老师》);有“挥舞斧头砍向莽山的荆榛/于是山梁上从此有了带露的日出”的被称为“深山魂”的教育开拓者(陈复明《深山魂——致一位山区执教的年轻朋友》);有表面“威严”而内心充满柔情的年轻女教师(张玉忠《一个年轻的女教师》……

青年的人生选择,外在的参照固然是重要的,但最关键的还在于自我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这和个人的兴趣、愿望、能力有关)。即使是社会需求的历史呼唤这些外在的推动因素也只有通过个人的内在的动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些中师生的诗中,正是把自我与时代相交融,从而确立自己人生的历史座标:“又是那次不可抑制的海潮/在你肢体的脉络里兴奋地游动”,“拉开/春天明媚的帷幕……清澈的温泉漫溢着历史的选择”。因而,他们的《我选择》:

 

    我选择

    选择航灯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

    夜归的航船

    选择航灯用微弱的自身去驱散

    阴森的黑暗

    ……………………..

    我选择

    选择阳光哺育万物不分

    高山大海绿洲沙漠

    选择阳光无私的奉献而无

    点滴的奢侈

    ………………………

 

这首诗运用了一系列意象“航灯”、“骆驼”、“阳光”、“耕耘”等,象征和暗示了“选择五尺讲台浇灌幼苗培育幼芽/倾注毕生心血”的平凡而伟大。明知这种选择是艰辛的奉献,偏做这种选择,这就看出了他们信念的崇高与无私,也显示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我选择

    选择这条黑白交融的路

    尽管有人怕上这条路

    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

 

对大体一致的人生选择,由于生活阅历、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表现上也就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要做一名“拓荒者”,他考虑的是人民的热切的需求:“带着大山急切的呼唤带着被山民热切的眼光烫伤的身躯/我去拓荒/把心灵的荒野拓成鲜花灿烂一片”(邱晨《拓荒者》);也有的在命运的“求索”中,“屹立在道德明天的阶梯”,但他想到的是“浪漫与遐想终不归实际/人必须顺乎历史发展的轨迹”,因此面对生命的挑战,他挥动“纤弱的手臂”,“不躲避也不弯曲”,“执拗地思考人生的命题”(王丽莺《求索》);又有的从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以及这种文明一度被毁的“残酷”的“记忆”里,认识了自己老师甘做“落叶——春泥”的普通而神圣的人格,他“拥有伟大的普罗米修斯神火/燃烧周围/拥有伟大的埃斯库罗斯智慧/启迪人类”,从而我也要“拥有我的伟大的先生的劳累”(刘顺《师范生思潮》);还有的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充满新奇和昂奋:“谁能说清他们这样年轻的心/他们总在听总能听到骏马的蹄声/听到马脖子上那种飞扬的红鬃/想着清晨的草原的阳光的蓝色”(宇天《他们彩色的年岁——赠那座楼上的师范生》);更有的抒写自我人生价值在实现中的自豪与欣喜:

 

    女师范生开始了讲台生涯第一

    个微笑她说照亮了小小的教室

    她说春日小溪流过乡村她说

    孩子们都笑了露出了小虎牙

        ——温晓慧《女师范生》

 

                       蓬勃青春的和弦

 

师范生的校园生活也和其他学校一样,是丰采多姿的,并不只是“三点一线”的单调和枯躁。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更增加了他们生活的色泽。当然,最根本的还不在于外部的生活现象,而在于他们丰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多种多样的生活意趣。他们的生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在睡梦中他们都进行着“新的思索”:“小岛衔采的种子/坠落在我的梦地/倔强茎干向着蓝天伸展/渺茫的希望/有了大海的充实”,第二天“睁开双眼”,“迎着黎明的第一束光线/开始了又一天的拼搏”(钟霞平《搏》)。清晨的校园是恬静而又热烈的:有跑步的:“寒风代替了暖室/滑道代替了平板/零散的星月代替了洁白的灯光/运动代替了静上/锻炼代替了安逸/探索代替了抄袭……”(姜永军《早跑》):也有进行晨读的:“微风尚未把树林摇醒/田野仿佛依然沉睡/是谁动摇了大自然的平衡/撩起了大地不安逸的思绪/哦,晨读的少男少女”(邱文英《校园清晨》),然后:

 

    ……脚步匆匆

    匆匆流向光亮的教室

    匆匆踏碎一个个旧的梦幻

    引出一串串新的遐想

 

他们用绿色的想法植树,“今年的第一棵树/让整个泛青的生活站起来”,他们从“苦难的根须”想到“葱茏”的新绿,最后把思想升华为一种世界意识:“现在我们要用上面这种绿色的想法/使整个地球/苏醒为一枚发青的酸果”(吕帝《我用绿色的想法植树》)。

他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歌唱纯洁与真诚:

 

    难道生命岂止是

    苦、辣、酸、甜

    欢、情、爱、怨

    溪、箩、火、梦

    纸、路、歌、帆

 

    热情

    沿晚冬的河床

    悄悄走出多尘的梦

        生有竟时

        真诚不死   

            ——吴雪晴《生命岂止是》

 

友谊、爱情和毕业惜别是他们情感世界紧紧相扣的三环。正确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是使他们健康成长和获得向上的精神力量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情之钟、意之注的所在。

友谊,讲究真诚和相互理解,它使人感到生活的温暖。例如刘春丽的《同学》,以回忆的方式道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

 

    想起你时

    想起黄昏操场散步的情趣

    想起小雨中嬉返的欢愉

    想起彼此因无声的默契兴奋

    想起因相互理解而雀跃不已

    …………

    想起你眸子里的真诚

    想起你泪水中的笑声

 

《我是一缕风》(张力),写朋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友谊的明信片》(孙驭鹄),写节日里朋友间的互相祝福;《思念》(李军)用一系列事物作比,渲染了对知心朋友思念的深沉和浓烈。这些情绪的思想指向都是互相促进、催人向上的。

爱情,对青年学生来说,往往是友谊的进一步延伸,但也有它独特的甜蜜而又略带苦涩的韵味。例如高海燕的《又是雨季》,就是写男女孩子之间由友谊而逐步滋长的对于情爱的渴望,这种渴望是青春期的必然现象。“雨季”,是爱的潮汛到来的季节。渴望了解而又不被了解,于是发生了两颗心的撞击。例如魏氓的《雨加雪》:“一冬天都在写着六角形的爱情/向遥远的春天投递”,传递而没有回音,于是:

 

    你的纯洁而冷漠

    我的多情而泥泞

    一个季节对另一个季节

    一颗心对另一颗心

 

《雨无声》(李雪莲)、《信》(黄朝耕)、《避雨》(于洪俊)、《哦,那双眼睛》(陈亚英)等都把青春的爱情写得美丽而微妙、神秘而动人。

友谊和爱情更多的是在毕业时惜别的情感和对即将开始的事业的悬想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何必依依不舍/洒几滴男儿泪/抛几缕女儿愁”,“道一声‘珍重’/挥一挥手”,“走吧/命运自己主宰/明天,我们共同拥有”(靳慧玲《致友人 一—写在毕业前夕》)。“撩开—层帷幕/重演痛苦和欢乐/每一个小站都是聚散/而每—次聚会都深刻成纪念/这是季节成熟的时刻/期待没有零落”(何君《小站——写给毕业生》)。毕业是成熟和收获,同时也是新的耕耘的开始。“伊日我们分别之后”,既可以回忆我们过去学校生活,但更应该面对现实,无愧无悔地度过一生,在共同的岗位上:

 

    我们默契  默契人生

    我们默契坚忍  默契繁重

    我们默契严肃而温和的友情

    我们承认很多人吃穿很好

    并且闲散如通过发丝的风

    我们知道很多人看不起我们

    (而我们不象很多人浪费生命)

    我们知道自己爱每一个孩童

    我们因此向孩于微笑向世界微笑

    世界为我们奖赏桃李之果

    我们便自豪把一切都已奉献

 

他们想到了未来生活的清贫与艰苦,但是在事业和爱情召唤下,仍然表现了有如盛夏的热情:“把昨天、今天、明天统统装进/旅行袋/高举太阳/在一个朦胧的雨季/我们走出校园……乌压压如群鹤/去瓜分夏季骚动的热情”(北野《夏季风》)

在这些诗中,友谊、爱情是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成了开拓事业的强大动力。

 

                  绵长的亲情与乡恋

 

青年学生从家乡来到学校,从农村来到城市,第一次离别亲人,告别故土。他们身在校园,然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能不时常对亲人与家乡思恋:想念父母,关心故乡的变化。因为那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他们的根扎在那里,所以,—旦离开,更觉得可贵。正象艾青的—首诗中描写:“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要列一下题目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土地·父亲》(张兴慧)、《弯木梨·父亲和……》(彭根成)、《给爸爸》((刘江河)、《想妈妈》(叶明),《乡思》(康宏斌)、《思乡的时候》(刘春丽)、《思乡笛韵》(班立山)、《游子吟》(李振华)。《故乡的葡萄》(宋思强)、《乡村街灯》(李文元)、《故乡的小河》(张晓东)、《童年往事》(神矢)等等。

这类诗大都以回忆的方式出之,在悬想与回味中更显得思恋的情真意笃,思绪悠远、绵长。例如《弯木犁·父亲和......》:

 

    凝望北方的黑土地

    我不忍回忆

    回忆田野上的弯木犁

    和弯木犁般的父亲

 

    背负着焦阳

    他裸着胸膛扶着犁

    笔直的思绪随弯木犁艰涩地流出

    太阳晃动他粗犷的身影

    他晃动岁月

 

这首诗使我们想起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两者都以雕刻般的力度为我们托出了一个老农民的灵魂:那么艰难,那么执着,水远不会被岁月压垮。在对自己父亲深情的抒写中,包含着对农民历史命运的思考。在这里,父与子的主题,获得了一种不同于“代沟”的意蕴:同情、承继与跨越。

《故乡的葡萄》和《乡村街灯》两首在今昔对比中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乡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第一首以葡萄为中心意象,用它来寄寓和串连历史的演化和跃迁:

 

    从前

    故乡的葡萄

    是大颗大颗的泪珠

    又涩又酸

 

    后来

    故乡的葡萄

    是长长的尾巴

    割了又割

 

    现在

    故乡的葡萄

    是一串串发红的日子

    又圆又甜

 

葡萄生长是自然现象,但作者却赋予它社会内涵。葡萄的酸涩——人民的眼泪;葡萄藤的斩割——那压抑人们生存;葡萄的又圆又甜——农村新生活的火红岁月。在这里,自然事物成了社会历史的象征。第二首比第一首的构思要细致复杂一些,虽然也有中心意象——街灯,但有比较多的伴生意象,因而表达的情思也更绵延、深沉:写电灯给“乡村的夜啊,镶进一片光明”,然后笔锋逆转写灯光“燃醒”的苦难的“记忆”——“那些年草房里点着油灯/昏黄的灯光罩着叹息”,接下去又是一个转折—一“春风把天光的夜影/刮进死的岁月”,“乡村用电的速度飞腾”,扣到了前边的“街灯”,最后以灯光为中心展示了灯光照耀下美好、幸福的日子:

 

    街灯夜夜睁着闪亮的眼睛

    迎田野归来的歌谣

    送去夜校的身影

    默读树影里的那组情话

    注解沾满土香的鼾声

    一滴滴洁白的热泪

    流出一个梦里的黎明

 

对故上与亲情的思恋,不仅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也从这里获得了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心灵凝聚的珍珠

 

这本诗集中,那些写景的小诗和托物言志的哲理短章,也颇具特色。它们大多构思精巧,意象单纯鲜明,内蕴深邃警策。其独特之处在于“小中见大”,意趣盎然。

例如梁浩的《三月雨》:

 

    三月雨   

    悄悄地下

    一点  一首诗

    一滴  一幅画

    染绿了草

    染红了花

    调淡了农家的炊烟

    调稠了春天的情话

    还淘气地

    在每个踏春的脚上

    挂一串香香的泥巴

 

这首小诗清新、秀润,给人一种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生机蓬勃的美感。

又如雷海杰的《杨树和月亮》:

 

    树杨和月亮开玩笑

    又似乎和我

    杨树踌蹰着

    把圆圆的月亮藏在身后

    月亮躲过了杨树

    杨树也逃避了我

    我对月亮发出——

    甜甜的苦笑

 

风动树摇,月影游移,杨树、月亮和我捉迷藏,互相逃避,颇有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意味,杨树是否象征,树后是否有人,个中奥秘尽在“甜甜的苦笑”之中。扑朔述离,情趣浓郁。

其他,象《盼寻》(彭根成)、《雨无声》(李雪莲)、《雨的写意》(王学红)、《夕阳海》(史喜俊)、《日出》(史喜俊)等,都是比较好的篇什。

一些哲理小诗也意蕴深长,忍人寻味。托物喻志,以景寓理,物景生发思考,意念获得附丽。好的哲理诗就在于物与志、景与理相互契合,相得益彰。例如张金红的《无花果》,无花果本来“有花”“有果”,但是:

 

    千百年你花开花落

    人们却叫你“无花果”

    你从不为自己争辩

 

    你只愿献出那赤诚的果

    让人们尝到你鲜美的汁

    笑里都透着股甘甜

 

写的是无花果,又不限于无花果,通过具体的事物,歌唱的是最高尚的品格,普通的植物,社会的主题。

又如于彦伟的《所取):

 

    种子说:“我要一方沃土”;

    枯树说:“我要儿片绿叶”。

    黑夜说:“我要数颗星斗”,

    真诚问:“你要什么?”

    我只要一团烈火,

    把一切虚伪烧光。

 

“种子”需要“沃土”,“枯树”需要“绿叶”,“黑夜”需要“星斗”,而人最需要是“真诚”,为此就必须扫荡“一切虚伪”。这首小诗,层层设喻,从物到人,探寻出顺应自然规律的人生真谛。

再如张秀斌的《泪的性格》:

 

      (一)

    男人的眼泪

    是火红的铁水

    只要一定型

    谁也没有他坚硬

 

      (二)

    女人的眼泪

    是白色的冰粒

    只要一溶化

    谁也没有她柔情

 

这首小诗,以“眼泪”的不同,写出了男性的刚强与女性的柔媚,正是这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象亚当和夏娃一样,共同创造了大千世界——人,永远是世界的主宰。

 

                   五色纷呈的艺术之花

 

新时期以来,由于思想解放和艺术解放春风的鼓荡,诗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单一的服务于政治的主题转到了以人和人的灵魂为核心的轨道。中师生的诗作者也和全国大多数青年诗人一样随着诗歌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样表现了多元化的自由选择,从而促成了诗歌体裁、形式、手法、技巧、语言、风格的异彩纷呈。这本诗集,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角繁花似锦的园地。

不同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不同的艺术信念:有的切近现实的脉动,有的探索人生的奥秘,有的侧重客观世界的再现,有的则着力于主观意绪的捕捉,同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主体创造的不同,就有了远近之分,浓淡之别。远近、浓淡,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构成了这本诗集创作的总体格局。从以上一系列的诗歌分析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或感到这一点:从现实界到精神界,共同构筑了这些诗歌的审美和艺术空间。

在创作方法上,有的诗运用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采取白描的叙述手法。如曦斌的《山里娃》,先写“山里娃”入城时的情况;生活简朴,喜欢看书,成绩很好,接着写“山里娃”在城市受到现代文明感染而起的变化,然后写“山里娃”回山里之后对年青伙伴的影响,最后,通过这一切提炼和升华出这样一个主题:

 

    山里人有钱了

    山里人悟出了个道理

    山里变了

    山里人也在慢慢地变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观念演变必须到经济变革中去寻求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山里娃》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也有的诗运用直抒胸臆的浪漫主义手法,诗句中昂扬着激情,或充溢着缱绻不尽的意绪。例如李军的《思念》,用了一系列的比喻,“长流水”、“五月风”、“飘泊的云朵”、“杏黄的梅雨”、“土黄的山路”,从各个侧面铺排扬厉,并且每个比喻辗转漫延,层层派生,这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思念”的“深沉而热烈”、“柔曼而执着”、“滞缓而匆匆”、“缠绵而急促”、“蜿蜒而崎岖”,使此种情思成了可见可触的纷繁复杂的物化形态。

请看其中的一节:

 

    我的思念是六月杏黄的梅雨

    缠绵而急促

    牵起一根根扯不断的情丝

    只要你在雨中孤独地走过

    飘到你额头的水珠

    就是我

 

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朦胧诗的出现是带有转折性的诗歌变革,从此,现代派的一些艺术手法,开始在诗歌创作中普遍使用。这本诗集中的有些作品也明显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意象技巧。所谓意象,是因情造景的意与象的契合,它是构成诗歌整体意境的形象单元,意象的串连和迭加,适合于表达现代人的繁复的思绪。例如朱红杉的《紫色的忧郁》:

 

    春天的季节

    我撷一枝紫色的枝丫

    紫色的枝头缀满紫色的花

    多情的笔

    在心的底稿上勾勒

    一幅紫色的画

 

    三百六十天的时间没有催落

    三百六十颗芽

    紫色的长鞭却把紫色的烦恼来

    催打,爱恋

    没有醉红紫色的花

    长长的情丝

    却系在紫色的悬崖

 

“紫色”是这首诗的主调,也是全诗情绪的象征,在这一主调笼罩下,“紫色的枝丫”、“紫色的花”,转化成心灵的“紫色的图画”,于是“紫色的烦恼”,就遭到“紫色的长鞭”的催打,而“长长的情丝/却系在紫色的悬崖”,这是一系列意象的转换与叠加,内外交织,辗转生发,造成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烘托了迷离扑朔的忧郁的情绪。

其次,是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牵牛花”象征着人生的渴望;“勿忘我”寄寓着青年人“火热的忠诚”;“无声的雨”暗示着如雾的性爱;“秋天”表现了思想的“成熟”;“钥匙”比附着开启蒙昧的智慧:而田京胜的《黑色的献礼》中“我是……”的象征方式,更明显地看到朦胧诗的痕迹:

 

    我是负重的巨龙

    ………

    我是此岸与枚岸惊心触目的

       裂断

    ………

    我是盛唐的泪水

        我是越王的愤怒

 

这和舒婷的“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象征中表达渴望祖国挣脱贫困而奋起的赤子情怀。

还有些诗表现了类似朦胧诗的多视角、多侧面的立体化结构。这可以以童祖鸣的《无题》为例:

 

    毕加索的鸽子

    不是在画里放飞

 

    我的一个朋友

    说我可以成为

    另一个朋友

 

    听后  我很随意地

    想起  一个陌生人

    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

 

    我很后悔……

 

这首诗表现了在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感和距离感,相对而统一,距离而陌生,或亲密.或疏远。他之所以后悔,就在于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在和谐中看到了并不和谐的因子。这种人生体验,作者在表达时采用了多视角的转换与交插:“朋友说我”是一种视角,“我想起”又是一种视角,“陌生人跟我说”还是一种视角。此诗从三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意念,为读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去感受提供了想象的三维立体空间。

这些年来,由于创作处于自由的气氛中,中师生的作者也和其他青年诗人一样,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才能,各自熔铸自己的创作个性进行了各自独特的探索和追求。从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多种体裁、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百花盛开的热闹景象。体裁多种多样:抒悄诗、写景诗、叙事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形式也活泼、宽广:式样多变的自由诗、韵律严整的格律诗、借鉴外国的楼梯式、承继古典的小令体、无标点的素体诗等,至于语言风格更是千姿百态——有的豪放,如“牧草在咆哮的沙中诞生;有的沉实,如“爱你也恨过你然而更爱你啊/——褐土地我深情的褐——土——地!”有的奇丽,如“站在燃烧的云海中/突兀的峰峦”;有的质朴,如北方“一棵朴素的红高梁”;有的直率,如“异性那热麻麻的目光”;有的含蓄,如“你垂下长长的眼睫/掩上心灵的门扉”;或婉转如流风回雪,或妩媚如落花依草……

一本《当代中师生诗选》,其中难免稚嫩,或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与不足,但它确实为我们打开了眼界,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诗坛的繁盛,感到当今新诗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多年前为一本师范诗集写的序言,今天看来仍透发着一缕青春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