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181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申身小诗百首点评》自序

(2012-08-02 16:17:11)
标签:

文化

天国

小诗

诗人

露珠集

自序

分类: 序言

       《申身小诗百首点评》自序

                                 苗雨时

 

申身现在已是老诗人,然而穿越时空,他的诗却永远年青。其诗歌起步,是50年代,中经动乱十年的停顿,新的历史时期来临之后,他已处于中年,这代诗人面临艺术变构的巨大压力,而诗人仍葆有“赤子之心”,他不惜破除传统的模式,而勇敢地迎会汲纳诗歌新潮。在一步一步的不断创新中,写得辛勤而刻苦,因而他获得了同辈诗人中少有的丰硕果实o 20多年间,他已出版了14部诗集、两部长诗和一部诗论集,其艺术水准抵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是令人十分可敬和可佩的。

尤其让我们感动和兴奋的是,在诗越写越长的风习下,诗人致力于小诗创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0年出版了小诗集《红珍珠》,1996年出版了小诗集《露珠集》,今年又有新的小诗集出版,加上海内外报刊零散发表的和编人其他诗集中的小诗,至今已达600首。申身的小诗,在国内外造成了一定影响,被人们争相阅读、传抄、引用。

有鉴于此,出版社、大学和文学杂志社的几位年轻的文朋诗友,共同编了一套有关研究申身诗歌的图书,这本《申身小诗百首点评》就是其中的一本。为了突出特点,他们商定:这本点评,只收编8行以内的小诗,每首小诗后撰写500字左右的点评文字。由于我和申身是老朋友,,几乎见证了他诗歌的整个创作历程,特别是喜爱他的小诗,并写过一些评论文章,他认为由我承担该书的编写比较合适。经他介绍,出版社的编辑同意了。这样,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其实,作为好友,这也是我极愿为之和当仁不让的。

于是,搜集资料,选编篇目。“8行以内”,是个铁门槛,不能逾越。百首共编5辑,分别为《草木篇》、《禽兽篇》、《器物篇》、《天地篇》、《浮生篇》,每辑20首。

这倒不难,难的是“点评”写作。什么是小诗,它的艺术基质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好在,诗人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曾对小诗的艺术构成有过论述。他在《露珠集,自序》中说:“小诗的艺术特点是:  ‘万中取一’,‘以一驭万’。小诗既要囊括深长意味、永隽魅力、醒人哲思,又要语言凝炼、体态玲珑、节奏紧凑。这种外部形态与内在诗质的对立,须在诗人的笔下得到统一。”这是他对刀、诗体认的甘苦之谈。

有了这个前导和指引,我开始从头到尾地阅读文本,随之也开始点评写作。在这读与评的反复轮回中,对诗读深了,点评也写完了。这一过程,不仅让我对申身小诗百首的认识,从最初的朦胧到最后的明晰,也使我个人的灵魂受到了精神和美学的洗礼。

总括这百首小诗的艺术成就,我认为主要之点有三:

其一是,物、情、理的和谐统一。这对百首中占大多数的咏物小诗,尤为突出和明显。物具物性、物态,情具情格、情味,理具理智、理趣。物为血肉,情为生命,理为灵魂。咏物诗一般以物为抒写主体,往往通过物的情态的展现,喻托和比附人格,然后在情理交汇中,突人物象,既有感性的升华,又有理性的穿透,结尾常归结为奇警的精神的闪光。这样的诗,物、情、理三位一体,犹如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落盘有声。

其二是,构思的巧妙与精湛。诗贵构思,小诗以小见大,更以构思为要。好的小诗的构思既巧,且精。申身的小诗,或从物象切人,或以情呈象,或理携物带情以行。变幻角度,增设曲折,运用对比,暗藏玄机,拟人与拟物,正向与反向,发散与聚凝,定格与运转,有限与无限......一切为了主旨,一切服从于主旨。而主旨,“意犹帅也”,寓丰富于单纯,以瞬间表永恒。从而造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艺术境界。

其三是,形式短小、章法多样,语言活泼、洗炼。这些小诗,自由舒放,不拘一格,或两行,或三行,或四、五、六行,最多不超过八行。一首诗中有两行一节,三行一节,亦有不分节,即使分节,节与节也不求匀齐,多少不一,参差变化。特别是语言运用上,小诗不同于长诗铺排扬厉,而讲究简洁、纯粹、生动、鲜活,有情、有意、有趣、有味,虽不能说全部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也多是字少而气象万千。

最后,说明“点评”的撰写o。我的原则是:以文本为中心,深入其中,精读、细读,确有所感、所悟,动情而后动笔。不浅尝辄止,也不凭空臆断。力求准确、切实、无误。然而,评点即批评,毕竟是一件复杂和难以把握的艺术运作。实际上,批评是一种对话,除和文本对话之外,还有和诗人对话,和读者对话,甚至自己和自己对话。与诗人对话,既看他的人生阅历或创作谈之类,这对理解作品有好处,但又不完全以此框套作品,,因为作品所表达的不完全等于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文本产生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读者对话,就要尊重读者,不自以为是。对待文本,批评家与读者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实现作品最终价值的“第二度创作”者,批评家不过是先读者一步,给予适当的点拨、撬动,所以点评不宜写得过满,要给读者预留广阔的想象和施展才华的空间。说到自己和自己对话,不仅是指操作中解读与解读之间的自相矛盾,而且主要是指对文本参悟中,自我生命体验的联系和叩问。因为任何一个批评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点评,不可能是无动于衷的,在文本解读中,时时闪现他自我的身影。有人甚至极端地说:“批评是自我灵魂的探险o”这对恪守批评的独立品格来说,是对的,但也有危险,那就是造成对文本的误读,而不应有的过分的误读,对诗人是不公,对读者是谬导。但愿我的点评,能平衡各种关系,在以文本为轴心的诗人、批评家和读者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旋转中,不致晕眩,而保持清醒的意识,以使文本真正绽放出为各家都满意和认同的艺术之花,从而引发同情的和鸣共振。

至于结果如何,那就只能交给大家去评判了。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论小诗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