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王柱山诗集《星光中的微笑》
标签:
王柱山星光中的微笑诗人让文字站起来父亲的农具 |
分类: 序言 |
生命旅程,诗路漫漫。一个有志青年在人生的梦与醒之间,他选择了诗歌。既然选择,就得担当。这也便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与诗歌风雨同行。为此,他写诗歌,也写诗评,驾两轮车,展双飞翼。显然,两者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但我们也必须认知: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有着各自的分野和特点:评论,要求具备宽泛的目光和科学的态度,不仅要有艺术感受性,也必须有从审美感性到审美理性的思解力和价值判断力;写诗,则属于纯个人的创造,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至真至纯的易于激荡的情怀,还必须掌握结撰意象、进行话语编码以及运用各种表现方式的技巧,它更带有很强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色彩。
这个青年人,就是王柱山。最近,他给我寄来了一部诗稿,,题为《星光中的微笑》,嘱我为之作序。这样,我们在此就不说他的诗歌评论,单看他的诗歌写作,步入他的诗歌界域,领略和体察一悉:作为诗人,他以什么样的姿态,打开了青春心灵的世界,为人们创造了一派怎样的诗情画意的旖旎风光……
全诗分四辑,四个单元构成诗歌的整体图案。
“季节的恋歌”。一年中,春夏秋冬轮替,四季里还有24节气和各种风俗节日。因此,季节的运转就不单纯是自然现象,物候中便负载了浓厚的人文内涵。人在季节中生活,生命受到节气变换的催动,两者的纠结与互动,不仅体现了季节和节气演进的自然规律,也潜含着诗人的乡土情结和对农耕文明的依恋。于是,他写“春天的故事”,写“盛夏的叶子”,写“秋分”的“平分秋色”,写“冬天的树”和“冬麦青春”,这些都充盈着生命的脉动与呼吸,烙印着人生与时间周旋、变奏的韵律。而月圆中秋,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十五的圆月啊/你的磊落足以照亮这狭隘的心胸/在普天同庆的月圆之夜/秋虫的嘶鸣也低了下去”(《明月高悬》),在这里,月亮不仅是阖家团圆的象征,也展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高远与寥阔,那秋虫低鸣的是中国人节庆时的一种心境……
“浓浓的情谊”。人生在世的根本支撑,是爱,而且首先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和爱情。亲情,出于血源关系,父慈子孝,母子连心,是血脉的承传和亲情伦理。那伴随父亲一生的“农具”,记载着他“春稼秋穑”的劳碌与艰辛(《父亲的农具》);母亲那日夜操劳的“伤痕斑斑”的手上皱纹,划过“蹉跎”的岁月(《岁月划过母亲的手》)……所以,诗人感念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考敬父母,回报父母,甚至表示“假如有来生”,还要做他们的儿子,持守他们朴实、善良的品德。爱情,是两个没有任何血缘与亲缘关系的完全异在的人的机缘遇合,但也是人世间最珍贵的生命情感。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归宿。从爱的甜蜜到婚后的烦杂,充满着各种纠葛和困惑。对此,诗人有他的省察和感悟。在《婚殇》一诗中,他写道:“不经意间闯进围城/飞翔的翅膀被一根红线缚绑/绳头系在城中央。”我们知道,“围城”是进入与突出的两难。然而这里却是“男女姻缘一线牵”,线的收放适度,既是日常对爱的呵护与培植,也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割断了这条红线,那将是爱的毁灭。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它们都像一杯酽茶,馨郁中而带几分苦味……
“自然的律动”。大自然是人生存的环境,也是滋育人的生命的资源。大自然中,那些花鸟鱼虫、山林池苑、日月星辰,像一幅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卷,诗人置身其中,不仅感到惊奇和欣喜,而且大自然的伟力和神秘,在天人威应中,也给了他无尽的哲思和幻想:天空并非虚空,“鸟是天空的境界”;昙花白天不与群芳争妍,夜里绽放却使“夜不再孤独”;“蒲公英”在荒旱中挺直生命的“腰杆”,把爱的种子播向四方;一块“玲珑的石头”,也因被海涛磨去“棱角”,而自感羞怯……;诗人在如梦的星光下徜徉,披着晶亮的彩衣,飞上夜空(《星光中的微笑》);而在日蚀之日,他领会到了太阳被遮蔽的“忧伤”(《太阳的忧伤》);在五月晴空的正午,阳光下他与麦子一道成熟,谛听到了“籽实饱满”的炸裂……人的生命与自然同一律动,自然人化,人自然化,人与自然实现了奇妙的和谐统一。
“心灵的颤音”。物化与媚俗,浮躁与喧嚣,灵肉分离,人性委顿,构成了当下人们的生存境遇,个体生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那么,我们对此该采取怎样的人生策略予以因应?诗人认为,放松身体,折返心灵,也许是一种与世俗以柔克刚的有效的抗争。于是,诗人在自我心灵的宇宙里遨游:他走进童年的记忆,在“安徒生童话”里,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交谈;他流连于“唐诗”、“宋词”,与伟大的诗人、词人对话,获取古老的美的教育和陶冶;他无意间,“邂逅先哲”,得到了做人智慧的启迪;他夜里静下来,思考生与死、爱与恨;他在杂草丛生中“修剪”自身的“欲望”,把那些超出生命需求的“杂乱无意的灌木”,用理性的“刀剑”,去“砍斫”,以此开辟精神的净土(《修剪欲望》);他以瞬间迸发的思想火花,照亮黑暗的角落,他“让文字沾起来”,“站起来的文字/重新诠释了生命的内涵”(《让文字站起来》)……这样,他犹如一根会思想的芦草,挺立于世俗的风尘中,其灵魂的呤哦,在岁月的剥蚀下,敝开了生命的本真与纯正……
纵览这部诗稿,我的总体印象和判断是:诗人起步于人生的探索,在季节轮回的脉动中行进,在人伦亲情里驻留,穿越人世的滚滚红尘,其目的是守护做人的尊严,提升人格的质素,重建灵魂的家园,从而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甚至是乐观的,即使生活中有苦涩和无奈,他的泪珠也闪着兴奋的晶莹。他立足土地,头颅朝向阳光,以真诚和微笑看取世界。他的艺术手法是写实与幻觉相交织;他的整体艺术取向和追求,则是自然现实主义和青春浪漫主义的结合与融汇;因此,他创作的语感和调性表现为:单纯而素朴,清新而明丽,柔韧而舒放……
当然,诗人还年轻,人生阅历较浅,生命体验还不丰实,加之思想贮备不足,艺术实践的时间尚短,因此,部分作品略显得稚嫩,或存在这样和那样欠缺,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他的创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在已经取得成绩中显示出了他的艺术潜质和才华。今后,诗人只要坚持“诗是生命表现”的正确的诗学和诗路,磨砺思想,感悟生活,学习和掌握多种艺术技巧,尤其是发挥他的特殊优长,把诗评与诗创作,在其本质的节点上,更密切地联系、勾通起来,在评论别人的作品中,加深对诗的认识和理解,汲取其思想与艺术营养,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实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那么,我们就毫不怀疑地相信:他的诗歌一定会有一个大的进步和飞跃,其美好绚烂的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我们殷殷地企望着……
是为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