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李亮先生的《女娲九章》

(2012-02-12 06:33:25)
标签:

李亮

中国

女娲九章

远古神话

宋体

分类: 诗评

远古精魂 肃穆辉煌

——评李亮的《女娲九章》

苗雨时

李亮先生的《女娲九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叙事性原型神话史诗。它通过溯源探本,从远古神话中发掘古人类文明,并深思了中华文化的原初的心理范式,因此,这部史诗再现了华夏民族自创世以来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同时,也重塑了中华民族博大悠远的人格形象。其创作的动机和根本价值在于:对丢失的民族精神与生存智慧的打捞、再造和弘扬。

《女娲九章》讲述了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开始,中经共颛争战、灾从天降,一直到断鳌立极、炼石补天,天地重现完美为止。原本的神话片断,被诗人以女娲为中心缜密地整合起来,其目的在于集中、着力地塑造远古时代中国女性人格神的崇高典范,并将其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人生观的女娲精神,播撒在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在这里,女娲成为了中国人原始生命意识和生命力量的一种永恒的象征。

这部长诗的艺术成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它对于此种神话原型,不只是当作诗的素材,对其做客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诗人主观体验的幻觉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其具有感人的力量和深刻的意涵。

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她以泥土创造了人类,教会他们生产劳作,引度他们相亲相爱。然而,原始人类生存境遇极为艰难,于是,她悲悯人间的重重灾祸,忧愤众神的争战杀伐。为了拯救众生,他用芦灰掩洪水,请雨神息烈火;为了重整天地,她断鳌足,以立四极,炼五彩石,以补苍天,使世界重归于美好。

这些神话碎片,进入诗人的生活幻觉的体验,就不仅使其融为一体,而且获得了现代意识的照射与升华。这样,远古神话便重新灌注了生命,而以其宏阔、壮美的气象呈现于读者之前。

比如,黄土造人之后,在女娲气息的吹拂之下,人睁眼睛看世界:那耸云的高山、广袤的大地、潺潺的河水,那挺立的树木、繁茂的花草、欢跃的动物……由于这些色彩绚丽的描绘,诗人把我们带入了生机蓬勃的远古自然界。而人正是从这样的大自然中站起来的。人由土造,也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乡土情结。此种情结,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有其皈依精神家园的人类学意义。

又如,炼石补天之后,女娲重新安置了山河与万物,大地上充盈着一派安祥与和谐。正如诗中所写:

从此后的苍天重悬日月,

从此后的大地畅流大江。

从此后的丛林又放鲜花,

从此后的草地再溢芬芳。

于是,在万物的复苏中,人的生命重又跃动,那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不仅昭告了世界的新生,也宣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的降临。这样的世界,消弥了战乱,远离了灾变。这不正是人类原初就梦寐以求的世界大同吗?

从人类创世到再造世界,女娲的人文情愫所体现的天地共生的宇宙理念,钟情自然、亲和他人的人性的诉求,以及生命奋发的顽韧意志,这一切,经过诗人凝聚、生发和再创造,不仅深入阐发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所潜含的集体无意识,也使其伴随着今天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共存,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现实的生存方式。这就是这部神话史诗的恒久价值和时下的意义。

诗人以现代审美意识和浩阔的襟怀,观照和包揽远古神话,对其加以充实、丰富和再造。由于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沟通,因此,不仅很好地传达了远古神话惊天动地、呼风唤雨的恢宏气势,而且有力地渲染了这些神话的辽远广博、辉煌壮丽、庄重典雅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风采。与此相应,诗人的诗歌话语,也是古今融汇,以现代汉语为主导,兼用葆有生命力的古典词语,两者相济相生,并把它们推向半格律体的诗歌建行,使它们构成一种全新的诗歌韵律。同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艺术手法的大量、广泛、巧妙的运用,这些都使他的诗歌语言的格调,既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由舒放,又有中规中节、含蓄蕴藉的艺术定力。如果打比方,李亮先生的诗句,就是女娲造人时,手中挥动的那根从悬崖边扯来的藤条,它挥洒自如,而又极富节奏,仿佛在弹奏了一支人类诞生的美妙的欢快的乐曲。这根藤条,也正象征了诗人这部长诗的写作姿态和艺术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