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梁文权诗集《垂钓》

(2011-11-15 16:13:38)
标签:

梁文权

沈园

诗歌

诗人

心中十二月

分类: 诗评

                

  梁文权   人生垂钓者

                            ——梁文权诗歌阅读印象

                               苗雨时

 

梁文权先生寄来了他的新诗集《垂钓》。光大出版社出版。封面有诗人头像和黑底白红两色书题,很是雅致、凝重。仔细阅读全诗,总的感受是:清新,明丽,润泽,隽永,仿佛一团青春的火焰在眼前跳荡,他的生命在做五色披纷的旋舞……。具体印象如下:

 、尘世垂钓

 世间红尘滚滚,人生碌碌。浮躁与喧嚣,物化与媚俗,像一团迷雾弥漫大地,沉压心灵。哪里是诗意栖居之所,哪里是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诗人寻觅着,思索着、质疑着,他手把渔杆,来到僻静的小河旁,坐下来,开始垂钓……

那么,他垂钓什么呢?

垂钓爱情,爱情是一尾不可捉摸、不易把握的游鱼,游来游去,不肯上钩……

垂钓灵魂,灵魂已经飞走,满池的鱼只是它的影子……

那就垂钓“月满西楼”、“沈园遗梦”吧,然后历史云烟也已远逝……

于是,他垂钓人生,垂钓命运:

垂钓世俗,也垂钓理想;

垂钓物质,也垂钓精神;

垂钓真美善,也垂钓假丑恶……

垂钓,作为一个历史原型,从姜子牙渭水边直钩垂钓,到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者垂钓的是远大抱负,后者垂钓的是孤傲人格。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在“垂钓”,“ 垂钓”……

垂钓,是一种意志,一种向往,是一种坚持,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守望……

诗人垂钓的最终目的是诗歌。钓不上诗歌,那也就无所谓“垂钓”了。其诗云:

    人如钩,你的视线

    如钩,你折进水里

    又从水里折回来,

    一只鱼,跳上了岸

 、四季人生

 最近,我看了冯骥才先生的一个视频:《心中十二月》。这是一个诗与画的互配。他在前言中说:“大自然以十二月为生命一轮,其所滋育之万物生灵,亦如这十二月,由生到灭,苦乐兴衰,概莫能外,从而悉心体悟人生况味……”。

由此可见,在自然四季的周而复始的反复轮回中,也感应和映现了人生四季。不同的年龄阶段,摇曳着不同的风景。诗人的生命大约正处于人生夏季:轻柔、蓬勃、葱郁、光华。尽管他的诗也写春夏秋冬,但他的心态、情愫,我们还是认定属于梦想和浪漫的时期。夏季人生中,风狂雨骤,万物茁生,既有对春的明媚的记忆,又有对秋的丰饶的热望,而两者之间,则生长着爱的葳蕤,升腾着生的欢欣与冲动。追求与失落,进取与挫折,划出了他充盈着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曲线:“一粒麦子的痛苦回忆”,“一只鸟儿站在我对面”,“让爱情,惊醒花香”,“为你,绘一幅水墨传情”,“踏碎月夜的静寂,是谁哭了又笑了”,“我无力走出梦镜,走出你”……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的主导情韵和风致。恰如他在《六月,风过的痕迹》一诗所吟唱的:

    六月,我是听着你的歌长大的

    是你的风情万种

    惹绿了池塘的水

    那嬉戏的鱼儿

    似乎

    在用泡沫和水花解释爱情

    静赏成一幅画

    融入夜色

    那在心中流动的

    可是你的声音

    潜入了风

    我将无言的心事

    化作一首小诗

    送你

 、自我镜像

 诗人站在镜子面前,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其实,天地为庐,整个世界都映照着你的人生。外宇宙与内宇宙的往返重合,构建了你的诗意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塑造了诗人的自我人格。“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种虚无的存在”,那么现实又何尝不是空幻、无着的呢?人生存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面对死亡,又如何确立活下去的理由?由虚无到充实,主要在于生命自身的力量。他以自然为镜像,“借我一片海”,洗刷我的泪水,“插上梦的翅膀,我比鸟儿飞得还要高”;他以星空为镜像,望星空而想人间,以宇宙伦理来规范人生的道德律;他以父母和故乡为镜像,父亲以“毕生的心血”操持这个家,母亲以爱哺育我长大,这些都让我想起了“慈乌反哺”,而家乡故土则是我的生命之根、之源……他要“不走寻常路”,他要做“一只蚂蚁,在思索中爬行”,企求平凡的幸福;他要实现“蜕变”,化蛹为蝶,带着气质和思想,在花丛中飞舞;他要把“心”做“一盏灯”,“也会发出照亮黑夜的光明”……。在接近抑或抵达中,诗人向世界之境投入了自己的影像:

    有血有肉

    你有骨头吗

    我不是喜欢骨感

    但也不反对骨感

    和那些有骨气的人

 这就是诗人对自我人格质素的定位!

 、回顾前瞻

 与梁文权在网上相识,在网照面。最初的印象,他是勤奋的,刻苦的,几乎每天都有新诗发表,有时,甚至一天几首。我觉得他的创作好像正处于爆发期,颇有点儿“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当时来不及细看。这次他寄赠诗集,深入文本,才有了更切实的认知。总结他的前段创作,我们发现他有诗人的禀赋和潜质:首先是感觉敏锐、新奇,善于捕捉事物的细部,同时鼓动想象,注入情感,创作出独特的意象,意象鲜活而又生动;其次是具有较强的诗歌结撰与完形的能力,小中见大也好,侧面深入也好,都有较为圆融的结构;第三,在诗歌话语方面,他追求内在的生命语言,一任心泉流布,自然、舒展、爽利、晓畅,很少雕饰和做作,不是你去读它,而是它迎向你来。不是没有不足,比如,写得多,写得快,一触即发,缺乏沉淀和深思熟虑,容易流于浮、流于浅;有的诗构思欠严密,或主导意象不突出,或审美空间局促;而语言也有的不够节俭和洗练,尤其是诗歌的建行和形式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些都影响着诗歌的质量和品位。好在诗人还年轻,他正走在诗歌的路上。这些也许是难于避免的,但也易于克服。只要他秉持着对诗歌的敬畏之心,潜心于诗歌创作,不断总结经验,找准自己才能的特点和方向,把回顾与前瞻结合起来,我们相信,他的诗歌在生命与语言的双重洞开中,一定会绽放出绚烂而缤纷的艺术花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李小雨讲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