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解两首诗
(2011-09-01 06:17:37)
标签:
星座荷尔德林诗人一夜无眠大解 |
分类: 点评 |
解读大解诗二首
假如我是你
返乡思绪,恋母情结,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的精神欲求。古今中外,写回归故里的诗作不在少数。西方有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海德格尔是作哲学解读的,他把“返乡”与人在大地诗意栖居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诗人则更多地写真实具体的情感。如宋之向的《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来急切的回家,但离家近了,又怕不如自己的愿景,一个“怯”字,于矛盾心态中,写尽思乡之深切。当代诗人大解的诗作《假如我是你》,也写返乡,但既不同于荷尔德林,也不同于宋之向。他把返乡与恋母融汇在一起来,传导了一种独特的生命意味,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生成和风采。
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数年,偶有机会回家,心情往往是急迫的,恨不得一下子回到母亲身边,或对见面情景做各种各样的事先悬想。如果平直诉说,也可以写成诗,但也容易落入俗套,反而把真情遮蔽了。大解的诗的独到和巧妙之处,在于他不直说我想回家,而是把自我分成两半:一半是你,一半是我。并以假想的方式出之:“假如我是你”。那么,你该怎么样?你“就乘彩云回去。”“在一座山下落脚”,“冷不丁地推开门”,把“母亲吓一跳”,给她一个惊喜。这里的你仍是我,传达的是我的心情和愿望。从你回到我,我不是你,我是现实的我,“我只能坐火车倒汽车再走几里山路回家”。你和我的反差,构成了意蕴的张力,差异越大越显出思乡之情的浓郁。然后,到家了,母亲却不在,下地干活了,门锁着。该怎么办?诗人继续分离自我,不是假如我是你,而是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样?“你是否坐在门墩上
诗到这里,你与我已经合为一体了。它们共同抒写了对血缘的生命感悟,昭示了生命的本质!如果把这放大了看,我们就不能不深切地认知:生命就是这样繁衍,自然就是这样生长茂盛,甚至族群、历史也正是这样生息、演化、绵延不绝……
要是说,荷尔德林的诗是哲学的,宋之向的诗是世俗的,那么大解这首诗,就是人伦与哲学的融汇,生命与自然地交响。可以说,它是返乡与恋母的人性深处的一曲曼妙而隽永的咏唱!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正是人们安歇、入睡的时候,然后诗人却由于外界声响的侵拢,而睡意全消。那究竟是什么声响呢?—是火车隆隆而过,它“沉闷而不间断的铁轨震动声”,整夜不停;—是“谁家的孩子在哭闹”,那声音“从两座楼的后面传过来”,时远时近,若有若无,好似“梦里的回音”。一个是宏大的轰鸣,一个是幽缈的哭声,但这“极不协调”的声音,却对诗人的体验具有“相同的穿透力”。为什么呢?因为生命对生命的感应总是比生命对机器的感应来得敏锐和亲近,所以,婴儿的啼哭增长了冲击力。诗人的这种心灵的纠葛,表明他对人的关怀,已抵达生命原初的搏动,播散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外界的声响,都是“北风刮过来”,北风也一夜不停,“吹打我的窗子”。这里的“北风”,喻指时间,一夜北风吹。因为只有时间伴随着事物,才是一种真正的推动力量,而使诗人的感应得以延长和深化,所以诗人“一夜没睡”。诗人一夜无眠包含了怎样纷纭的思绪:物质与精神、无生命与生命,它们乘着时间的罡风,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人和物,究竟有没有同一性,拟或只有相峙性?人的主体意识,从孩童到成人,从蒙昧到觉醒,到底有什么价值?最后,诗人在思绪迷茫之际,忽视把心灵的视线转向星空,从那些星子的永恒的闪亮中,领略了宇宙的高远和神秘,从而感悟了天人之道,警醒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今夜星辰,明日朝阳。人只能在有限中追寻无限,在瞬间获致永恒。于是,诗人找到了人生的支点,为自我确立了生活的勇气、动力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