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马忠诗评集《诗意的触摸》

(2011-08-30 18:53:41)
标签:

马忠

中国

诗歌

诗评

诗人

分类: 序言

序马忠诗歌评论集《诗意的触摸》

苗雨时

 

年青的诗人中有一部分在自己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兼搞诗歌批评,这是中国诗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发生并延荡至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出现在原因,一是因为他们不满意诗歌理论滞后于创作,一些诗评由于远离诗歌现状而言不及义,加之批评文体的某些机械、僵化和生硬,也使诗歌评论缺乏阅读亲和力;二是因为他们认为“每个诗人必须有自己的诗学”,于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诗歌理念,拉拢与自己意气相投者。应该肯定,诗人批评的风行,的确给现代诗歌理论带来了新意和锐气,使诗坛不再寂寞,但似乎也有某种负面效应,那就是“圈子”内的相互吹捧和圈子之间并非纯学理的意气之争。

当然,“圈子”的产生,并非完全无益,如果剔除功利动机,也有利于多元化诗歌的繁盛。青年诗人马忠的诗歌评论,从其范围上看,也带有“圈子”的性质。就是说,他批评的视域,多限于与他交换的民报民刊上的作者。他是以“回报”的心态,来为他们写些评介文字,以此作为诗歌交友的一种方式。因为这部分作者,不大为主流诗坛所看重,处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所以他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不仅用诗歌创作,而且用诗歌批评,为他们的生存和价值争得一席之地。如果说这也是“圈子”,那么这个圈子不同于某些功利圈子而是完全开放的:他们广泛地向各种诗歌理论学习,从古今中外优秀诗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而他们内部则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互相写读后感和交换习诗心得。他们是在一片和谐的文化气氛中茁然生长的。

马忠的诗歌批评,就是这种圈子功能和效应的产物。他勤奋、刻苦的写诗,也努力研究诗理论,致力于诗评写作,其目的是为了激励自己,也激励诗友。应该说,他两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创作上有诗集《日记·一个打工族的清晨》、《南方吹笛》的公开出版,而现在他诗评文章的结集出版,则是他诗歌批评的重要收获。这对一个以打工为生计的青年人来说,对诗歌事业如此的执著与痴迷,实属难能可贵。这不能不令人感佩。

细读马忠的诗评文本,你会惊奇地发现,它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流行诗歌评论的独特、独到之处,其切入作品细腻和体悟的深度,甚至为我们这些专业搞诗评的人所不及。

首先,他的诗评立足生活,建基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领悟。创作需要生活,而评论诗人书写自己人生体验的诗歌,如果对于这样的生活过于隔膜,也不易进入作品的底里,做出深切准确的判断。而马忠的诗评,他与被评者之间就有内心世界的契合和呼应,所以他的评论之剑往往能直抵生存的本质。例如,他评刘大程的诗《用诗歌打磨对苦难的终极思考》,因为他们同为打工者,对他们亲身经历的坎坷遭遇,有着共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他能够深刻的体认和揭示刘大程《风中的巢》一诗的“苦难是崇高母体”的主题命意,认为诗人是“残酷的生活赐予了他创作的才能,使他成为一个灵魂屡屡受伤,血管里让诗的语言流出心灵之痛的生活强者”,从而判定他的诗是“诗人自然的血性、质朴的情怀和与命运抗挣的娓叙”。这些都得力他对诗人生命体验的认同感。

其二,他持守朴素的现实主义诗歌理念。在评论纪虹诗歌的文章《放歌在诗意的故乡》中,他曾这样表白:“我读过不少先锋诗人的作品,但自己却怎么也’‘先锋’不起来。不是不能为之,而是不愿为之。那种把‘大炮蚊子、男人野狗、公猫小鸡’硬从词典里抓出来拼凑在一起的‘诗’,读起来受罪,想起来荒唐。”这里当然不是指“先锋诗”的全部,他也不是不关注诗歌新潮,但从他这种对先锋诗中的某种畸形表现的拒斥中,我们却可看出他对诗歌反映真实生活的钟情。这是由他的生活境遇决定的。打工者的生存困境,使他没有那么闲情逸致和轻浮飘忽的幻想,也不能单纯玩弄语言游戏。他只能尊重自己生命的本质状态,在人生深层体验上一点一滴地提升自己超越现实的精神向度。所以,他对纪虹那些“生活气息浓郁”,有“真情实感”,有具体“人生哲理”,语言“质朴简练”的诗,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为“回归生活的大海中,诗意地歌唱着”的诗人。

其三,他进入诗歌的方式往往是靠他作为诗人的直觉。这是诗人批评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不是不借鉴和参照已有的诗学观念,但无论什么观念,只有化作他个人主体性的血肉,才能成为他评论的动力。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和独立性,他的诗评从不简单地框套现成的诗论,而是充分相信他本人对作品的感受、体察和论断。这种直觉式的文本深入,不仅使他能触摸到诗意的细致纹理,也能有效地洞穿诗意的精神内核。例如,他对女诗人寒梅诗中爱情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缱绻情态的省察,以及对她诗歌整体判断的“爱是一种粉红色的倾诉”,都可见出他评论的内在功力。又如,他为孟胜利的诗歌写的评论《透着草香的灵魂》,对照文题和诗歌,看他精微、入理的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文题概括得是那么贴切与生动。

最后,从写作姿态上看,他不是以学者的学理规格而是以诗人对诗歌的感悟和描写性的从事诗评撰写的。所以,他的文章针对性强,字里行间潜含着一种激情,时时涌动波荡。那些意象化的标题,那些新颖、鲜活而又别致的语言,以及那种充沛葱郁的文气,使他的诗歌评论形成了一种诗化特征。加之,他的文章不大遵从特定的批评文体规范,常在“散”与“随意”中表现出思维的敏捷、舒放和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有话就说,无话不说,话多则长,话少则短,完全不受限制。然而他此种写作态度和行文风范,却使他的诗评具有了独特的解诗释诗功能,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为这些文章不是等你去读,而是主动地迎向你去!

一个打工者诗人,写了这样一本诗歌评论,这对他自身成长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评论写作对写好诗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在祝贺他的同时,也不是没有可提醒之处:诗歌创作固然有它的知识智能结构,而写诗评则更需要中外诗歌文本广博阅读的积累,同时还要有自己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很显然,马忠在这方面还显得稚嫩。我们希望他继续坚持和发扬诗人批评的潜能和优势,在此基础尽可能地扩大读诗范围,加强诗学素养,把写诗与写评论在更高美学层次上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以他今天的才禀和勤奋,经过努力,一定会迎来创作与诗评双双更大丰收的美好季节!

是为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论诗歌的意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