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637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穆旦对爱与死的现代书写

(2011-08-08 18:21:49)
标签:

泰山

现代

森林之魅

生命

诗人

分类: 诗评
              论穆旦对爱与死的现代书写

                           苗雨时

 

爱与死,是消解苦闷与孤独的人生怀抱里至高至圣的两环。它们对生命来说,都有非此不可的关系。爱情是人存在的一种动力,它是诗歌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然而,到了现代,它的质地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爱是附丽于人生的,而现代人生的尴尬与灵肉的分裂,也给爱带来了一种新的况味和色调。穆旦的爱情诗《诗八首》,它的现代性表现为:拒绝传统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虽然仍把它当成一种聚合的力量,看作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核心,但由于外在环境的不可持性,他所吟咏的爱情,就不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单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他以冷静和睿智扶持了爱的陨落。在这组诗中,纠结了一系列的矛盾:两人的爱既伴着沉淀又伴着生长,既有亲和又有距离,既相信爱又暗笑爱,既向往又懼怕,既执着又淡漠……这样的爱丰富而又危险,深刻而又生动。于此,诗人为我们奏响了爱情的现代奏鸣曲。

爱情是生命的现实,而死亡则是生命的可能和必然。人在死亡面前遭遇了最大的虚无。如何面对死亡,传统与现代也有很大的差异。我国古代对于死有价值判断,即泰山、鸿毛之说。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则表现了顺其自然的豁达与从容。穆旦的《森林之魅》,记写了他在远征军期间的一次生死遭逢:他们的队伍在一片原始森林里迷了路,断粮缺水,而他又患了痢疾,几乎丧了命。后来,他虽然逃过了劫难,但他的有些同伴却永远留在了那里。这种经验催发了他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那种境况里,大森林扮演了死亡的美丽的诱惑,它召唤人们去死,在它的怀中安息,初始诗人也感到死亡“离开文明”,“离开了众多的敌人”,是一种解脱,但生之依恋与死之懼怕并不肯屈从于大自然的劝导,后来经过更深入的对话,人们才认同了死亡不只是个体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长久生命”的开始,从而领悟了死亡的奥义。所以诗人对死亡战友的祭奠是:“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从此,“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但你们“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这已经不只是对死亡的道德评判,而更是人的生命因皈依自然而绵长的称颂。

穆旦对爱与死的现代书写,潜在地把两者沟通起来,向死而生,为死而爱。这样的爱,就体现了爱向死亡的洞开,从爱生命、爱自己,到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爱人类的未来,如此爱的扩展,就创造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诗人本身也是他伸向历史、伸向人民的自我生命人格的精神生成和最终实现。这样,在一片荒诞、空虚的人类生存场中,从自身被围困的生命痛苦里,诗人就超拔出了一个高尚而歌唱着的圣洁的灵魂。这是真正的人生充实,也是现代人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                     

                                                          ( 节选自论文《穆旦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