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刘凤起诗词》
(2011-02-16 14:42:17)
标签:
刘凤起诗词意象红豆生武夷岳麓神峰岫结集出版 |
分类: 序言 |
序《刘凤起诗词》
苗雨时
春节迎来送往几天之后,终于可以安静下来,面对书桌上打印、装订整齐的这部诗词稿本。窗外,飞雪迎春;眼前,一杯热茶……,正是适宜读诗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气定神凝,开始翻阅这些诗词作品……。
从第一首起,一首一首看下来,直到最末一首,然后,回过头来,冥思默想,沉浸在一片迷茫中,突然感觉到,我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历史通道,与古代诗人谋面,领略了他们的诗学思想和伟大纯正的艺术精神。比如,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等的论述。这位作者正是承继了此种优良的诗歌传统,并结合现实生活,有所变通、发展和创造。当然,他诗词写的多是现实题材,内容上具备时代的新质,甚或现代人的观念,但其创作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流脉和特色,则是古今贯通的。诸如,关注社会现实,书写人生,诗以言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等等……。
应该说,作者的视域是十分开阔的。这部诗词集所吟咏的有40多个系列,归纳起来,涉及这样几大类:山水名胜,花草风情,时事美刺,观史感怀,季节民俗,亲情友情……。这一切都围绕着创作主体来鼓动,来展开。其精神内核是:人格涵养,心灵净化和道义担当!他写《岳麓神峰岫》是“岳麓神峰岫,群山皆仰首”,寄寓了对古人与伟人的敬仰;他写《红豆生武夷》“劝君莫采撷,此树正相思”,是反用王维诗意;他写端午《说屈原》是“往生说屈原,无不泣杜鹃”,感叹“且向仗国者,谁与辨忠奷”;他写《已丑年中秋感伤阴月——缅怀先父》,即景生情:“乱云知我意,绻缱覆冰轮”;他写《观富春山居图有感》,面对割裂的画卷,表达了台海合一的热望:“古画尚如此,今人何以堪”;同时,他关注国运,体恤民生,为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欢欣鼓舞,为地震灾区的妇女儿童,寄语“地煞何所惧,天凶人有情”……要是用诗句概括象征他的自我抒情形象,那就是《一枝梅》中的四句:
这是一个顺应历史而又葆有时代气质的人格主体!
至于这些诗词的艺术构成,主要表现为:真情实感,思想朗健,语言质朴,音韵和谐,形式整饬而舒放……
诗言志,诗缘情。诗的基本艺术功能,在于传情达意。情意结,是诗的本质和生命。但情与意是内在的、无形的,只有在外物实感的触发下,并以实感为附丽,才能构成意象,意象定型于语言,又以去导情意为核心,把意象按主次、轻重,加以排序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最终将它落实和安放在特有的格律和形式之中,从而实现诗词完形的创造。这是一个复杂的运思和艺术编码过程。
试举一例,《请平乐·人到中年》:
《清平乐》是词牌。这首词,基本上是合律的。集子中大部分是古体诗,有为数不多的几首律绝。古体诗的好处,在于它虽在宇数、押韵上有一定要求,但不过分讲究平仄与对仗,这样,就便于驰骋诗思,在意象创造和语言运用上,给作者以更大的自由挥洒的空间。此处,就不一一示例了。
写到这里,我搁下笔。外边的雪已停了,桌上的茶也凉了。推开窗,天空放晴,鹅黄的柳条在风中摇摆,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然后坐到书桌前,凝视着诗词稿本封面上的五个大字:《刘凤起诗词》。凤起,是我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行政工作,业务坚持古诗词写作。春节前,他来看望我,坐定之后,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这部有200多首诗词的稿本,令我十分兴奋和欣喜。他说准备结集出版,要我批评指导,并为之写序。这让我想起他们那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勤奋好学的情景,对比今天,心中颇多感慨。对于中文专业毕业后从政的学生而不放弃写作,我个人认为,这至少可以使他们守护住某种人文情怀,不说为政,即是为人,也大有裨益。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几天后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以为师生共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