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刘伟雄的诗

(2010-10-11 19:16:24)
标签:

刘伟雄

苍茫时分

意象

诗人

中国性

分类: 诗评

                刘伟雄的漂泊心境

                        ----评诗集《苍茫时分》

                               苗雨时

 

 

刘伟雄祖籍山东,但他出生在福建霞浦县的一个小岛,童年在小岛上度过,“文革”中随父母颠沛流离,后到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里落户。他的血素里流淌着北方的悲慨:童年的坎坷曲折,造就了他忧郁而又放达的个性,即使后来他工作了,仍喜欢去各地旅行,访古迹,看山水,然而这一切进入他的诗中,都凝定为具体的物象,而他人生的沧桑感、苍凉感在审美静观中即刻转化为澹定、肃穆、包容、悲悯的坦荡情怀。这就是诗集《苍茫时分》写作的基本姿态、格调和风采。

翻阅诗集,找来找去,我找到了他诗中的核心意象,那就是山海之间的“一棵树”,它“站在视野之外/站在时间之外”,宁静地注视着整个世界。有时风吹叶动,唤醒它沉睡的记忆;有时月上梢头,使它沉入古今梦境;有时雪落根前,天地苍茫,为它的心灵由近及远地铺设一条纯洁之路……在这里,“风”、“月”、“雪”对树这个核心意象来说,都是伴随意象,所有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诗人的审美空间、艺术架构和话语境界。

以自然物象映衬和蕴含人文精神是诗中自然意象的特质和命脉。“树”固然是大自然恒久、自在、单纯、素朴的写照,同时在物我合一中也是诗人抒情人格的象征。而风也以其自然属性隐喻人生命运,“属于我和不属于我的都将/随风而去”;而月也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流变,昭示出今天深邃的历史时空,石钟山下,长江岸边,沐浴着“比古代还清朗”的月光,“山与水与人/无言的临风”;而雪也以其无垠的洁白预设了一种超越世俗之上的生存圣洁的理想和追求,“变幻的世界色彩纷呈/却无法涵盖雪的气韵” ……

当然,不是说诗中只写到这几个意象,而是说这几个意象的意蕴气质渗透和氤氲到几乎所有的诗中。诗人写历史遗存,则表达贯通古今的深远;诗人写山水,则表达山水与人共在的谐和;诗人写乡愁、写爱情,则表现出生命的悠长和人性的博大……总之,他的诗的主题意向,是在天地人神四维世界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传导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向度。读他的诗不由得使我想起稽康有名的诗句: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心游太玄。

 

此诗中的琴与心应,生命与天地共感,正可以作刘伟雄诗的整体概括。

当下,关于现代新诗的“中国性”问题是被诗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不管人们怎样议论和界定,我认为刘伟雄的诗歌是较为纯正的现代汉诗。首先,它承继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资源,并针对现实和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着独特的创造。其次,它的审美思维方式,多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而形成“无我之境”,这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流脉;第三,与此相适应,话语质素,多具有直指事相的及物性,并以直觉抵达事物的本质,其艺术手法多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词语构成,不管是古今融汇,还是现代口语入诗,都能传达出一种汉语的语感和凝结成一种汉语的语境。也正因此,刘伟雄的诗在素朴而光华、平淡而浓郁、优雅而不乏刚健的艺术风范中,成就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中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转载]踏莎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