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姚振函关于《感觉的平原》的对话---四篇文章
(2010-08-31 19:24:38)
标签:
姚振函感觉的平原乡土诗人生命 |
分类: 诗评 |
平 原 风 情 录
苗雨时
诗人是平原人,平原人写了一部诗集《感觉的平原》。
我们在“感觉的平原”上漫步,流连,获得的是对平原的独特感觉:日月交替,春秋循环,生命代谢……平原的景观常更常新,平原人的心态跃动不居,然而亘古如斯的是平原的性格、平原的气韵—-开阔、明朗、温厚、悠远。
“感觉的平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实际上是回忆中的“感觉”,回忆中的“平原”,是平原感觉的重新发现,是艺术的感觉,感觉的艺术升华。因此,拉开了“感觉”与生活的审美距离,“感觉”被充分沉淀和艺术化了。诗也就具备了超越和君临生活的气质。于是,“感觉的平原”就产生了一种令人陶醉的美感效应。这里有“公开仰卧在阳光下面”等待耕耘的“无遮无拦”的土地;有转瞬间在人不经意时忽然成熟的一望无际的麦田;有不知名儿费人猜想的很好听的鸟在头顶上叫;有“像一位身材高大的父亲”,终日守护在平原上的老树;有“它弯曲弧度”是你永恒财富的平原上少有的风景的河流;还有那“把你变成孩子”的七月的蝈蝈,使你悠然自得地在河滩里放牧的牛羊……平原的景色是单调的,但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变幻莫测的,多彩多姿的。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深切地感受到这广袤的乡土所蕴藏的伟力和奥秘。
艺术的感觉不同一般自然感觉的地方,还在于它不是一片单薄的浮云,而是整合了生活形象和情感、想象的审美创造的运作机制,它是以诗人的生命体验、心理素质和美学理想为潜在动力和势能的。“感觉的平原”不同于其他乡土诗作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浮在乡土表面,一般的写乡风、乡情、乡思,而是诗人以整个生命投入,相互联系,相互纠结,相互感应,从而在人与平原的生命共感中,实现自我的警醒。姚振函的这些诗,以个人的感觉展示了平原人的情态、生存方式和生存处境:清晨,早起的人们趟落一路露珠,“同平原,开始一天的亲昵”;夜晚,面对星空,你坠入“星的平原”,享受你的神秘空间;浇地时,“看井水流到脚下”“不兴奋也不紧张”的自得;干活中,常不期然地抬头望一眼村庄的习惯;春天来了,“感谢赤膊”,“你的身子溶于平原的包孕之中”;天下雪了,“走进平原内部”,“你的灵魂”一片洁白;在辽阔的原野上,吆喝一声,六月悠长,九月旷远,两者都负载着一种幸福……
如果把诗人看作一个孩子,那么他与平原的关系,就恰如这首诗所抒写的:
诗人正是这平原之子的形象,他独立于原野之上,吟唱着对乡土的挚爱,不仅表明他与土地生死相依的亲合关系,也昭告着人类与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一种生命上的一致。
所以,这些诗的哲学意蕴,说浅也浅,说深也深,全凭读者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但无论深浅,这一切都是生活本身的昭示、生命价值的体现,而不是观念的外在附加。这样的诗,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客观介入的主观,是主观提升的客观,主观与客观在奇妙的生命共感中获得深刻的统一。
在新乡土诗的创作潮流中,我们认为,姚振函是哲学意义上的乡土诗人。他的创作独树一帜,于清淡的生活画面之中隐含着丰厚的意蕴。诗人热爱生养自己的乡土,与乡土休戚与共,血肉相关。他站在平原的中心,目光四射,生命与日月交融,灵魂同四时更替,敞开全身心,各种感觉或直觉在特定审美理想光照下,把万千景象幻化为诗意世界,融入深切体验,抒写浑朴情怀。从那些透发着浓郁乡土风情气息的诗句中,我们听到了平原之子的坦荡真诚而又神奇远放的吟唱,在千里平原上激荡……
这是真正的平原之曲、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