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点

(2011-06-06 22:16:38)
标签:

同课异构

分类: 课题课例研究(版主:邹冰凌)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3月24日上午

地点: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同课异构:阮美好、唐维伦、叶婉萍

实录:邹冰凌

第一节

执教: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一、谈话引入, 读课题

二、检查新词读音,指导容易写错的生字的写法。(谐)

三、这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画面。谁通过什么词语看到了什么画面?

指名汇报

生A:月明人静  看到了月亮很亮很静

生B:鸡鸭在水里觅食(老师指出:水中觅食的话,鸡会淹死……众笑)

生汇报完,老师点拨:作者其实就是将他在乡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四、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我会读”(重点段落)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指导理解“攀”“爬”,相机指点:读句子时候,注意里面的关键词)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指导理解逗号,“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月明人静的夜里,她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指名读,师范读。

五、默读课文,看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用一个词或字概括主要内容。写在书中段落的旁边。

谁来说一下,第一处景是什么?

学生:屋前一瓜架

第二处:门前开花雨后的笋

第三自然段:屋前屋后一群鸡

第四自然段:小河鸭子戏水中‘

第五自然段:夏日傍晚伴美景

第六自然段:夜晚纺织叫

师:老师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起来。你看行不?

板书:瓜藤满架

学生出谋划策,师选择性板书:门前开花   雨后春笋  三四合在一起:鸡鸭觅食   夏日晚饭   秋夜织声  

师激疑:我们再来看第七自然段。好像没写景呀。跟前面六个自然段什么关系?

生:总结前面六个自然段。

生读这一自然段。

老师:既然是总结,能不能扩展一下?乡下人家,处处是什么?把上面六个自然段放进来?

乡下人家,处处是(瓜藤满架  门前开花  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无论是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就好好地去看看这美景。

先来看看第一处美景。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出示幻灯)

师:这一处景,由哪些景物组成?瓜、藤、叶

播放图片,重点词语  攀上  爬上  问,你看见什么了?

半个月后,你会看到什么?三个月后,你会看到什么?

作者也看到了这美景,他由衷地发出感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比较:左边比较可爱,右边比较威武  左边亲切,右边冷冰冰

品味“别有风趣”:

 这个词语拿掉,有什么感觉?放进去,又有什么感觉?找感觉。学生自己读

生汇报:这词突出了独特,有趣。(师鼓励学生及时做笔记,成为自己的智慧)

让我们读出乡下人家的活力。拿起书,齐读。

我们继续往前走。(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幻灯出示相关段落)

师:读着读着,就有什么跳出来了?哪些词语跳出来扎你的眼睛?招惹你去注意它?

学生汇报笋,老师要求看“花”的部分

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很特别?学生:独特

老师:哪些词语能看出独特?生:朴素  华丽。为什么?因为它是花的特点。

师:再看看朴素  华丽两个词语。两个词语放一起,有什么感觉?

什么叫朴素?这些话里能找到答案吗?师:看来有点难,太抽象了。这些花有什么美丽的花盆吗?什么装饰吗?华丽呢?花很漂亮。出示花的图片。这就是华丽。花本身是漂亮的。她不需要装饰,这就是朴素

出示春笋图片和句子。当笋牙钻出地面的时候,过了几个月的时候,她就成了?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一起来读一下,把乡下人家的情留在我们的心中。

师:这乡下人家的风光,是那么迷人。

板书:迷人

 

第二节

执教:工作室成员、松山湖实验小学  唐维伦

课前热身活动

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齐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听音乐,看画面。刚才,有哪些词语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

生: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绿树成荫  柳绿花红

师:都四个字的。有没有两个字的?

雄伟(这个词,我们下课讨论)秀丽  清爽  宁静

(导入可否更简练一点?)

二、导入课题。竖空,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字词扎实)

读了多少遍?三遍。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指名逐一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余生帮正音。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装饰,明白什么意思了吗?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打扮。装扮了什么?

师:瓜装饰了乡下人家,显得更漂亮了。

生读第二自然段。师提示掌声鼓励。

有一个时令,什么意思?季节

顺序开放。什么意思?这些花是怎么顺着时序开放的?芍药  4——5月  凤仙花  6-8月  出示相关花的图片是开放时间。

生读三自然段 

“按照”是什么意思?

生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捣衣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捣衣一词。

生读第五自然段。

知道“天高地阔”的意思吗?天很高,地很阔。所以吃起来?很开心很舒畅。

生读第六自然段。

出示纺织娘的图片和叫声。帮助读好纺织娘相关句子。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乡下很宁静。注意读好这最后一个句子

老师:后面的词,不在课文中出现,能认得出吗?

指名开火车读。相机正音。如捣衣 捣第三声

指点“冠”的两种读音。

有没有特别容易写错的字?指导写好“率”师范写

还有吗?“瞧”。师范写。

还有吗?“觅”伸出手,示意爪子 。然后范写。

字词学完了。我们一起读词语。

出示课文中的生词。齐读。

这些都要求听写的。课后要记住。(到此为止,二十分钟了)

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画面?(齐读,影响了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之前已经是逐一读,检查过了。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节省时间。适合向高年段教学的要求)

四、再读,梳理写作顺序。归纳大意。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乡下人家吃晚饭。‘、

我看到了乡下人家屋前种了很多瓜。

妇女边唱歌边捣衣

鸡鸭大摇大摆走来走去

很多花开放。

小溪里鸭子在欢叫。

我看到了雨后春笋。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

她们汇成了田园风景画。

我看到了各种花的华丽。

一群母鸡带着小鸡在觅食。

看了这么多的画面。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一副画面。

我们就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自然段、景色在哪里?屋前  主要是什么?瓜  藤  叶  显得怎么样?

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屋前瓜藤真可爱。

指导分析  地点+什么+怎么样  或者是  时间+谁+干什么

用此方法概括以下几个自然段

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概括结果。

同学们看黑板,你可以对比以下,觉得自己或别人哪些概括得比较好?

屋前开火笋出头  (出头)

屋前屋后鸡觅食

小河鸭子在戏水

夏夜人们吃饭乐

秋夜纺织伴夜眠

所以,作者说: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第三节

执教:工作室成员、东莞师范附小  叶婉萍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师:这一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乡下  (板书乡下)

诗中的人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热情好客。

有谁去过乡下?你在乡下看见什么?听到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哪些瓜藤攀上瓜架,爬上屋檐。

教学  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些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结合老师的裙子,理解装饰。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教学“场”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教学生字: 率  瞧  觅  

教学写字:率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汇成了一副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指导联系 “楷”,记住“谐”

将生字送进文中。读准字音。看一看眼睛有没有跳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能不能跟大家分享?

乡下人家所住的地方很美丽。

乡下人家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城市里没有这样的风景。

我感觉乡下人家很有福气。都会在房门前种几根瓜,让根巴在墙上。

默读整篇课文。看看,那一句子能变成一幅画,就画出来。

生读一自然段。问: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许多瓜攀上屋檐。师:能不能用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美?

你画到的是哪个画面的句子?请你读出来。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跟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里的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句子

齐读 ,板书:屋前搭瓜架

      方法迁移,用这种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生上黑板板书概括的结果

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院落晚餐   月夜睡梦

这是陈醉云先生写的乡下人家。我们班的同学把它写成了一首诗。

齐读。入画 入画,那就是乡下人家。

出示师自己创作的诗歌。下课。

 

 课后教学反思及互动评点

    一、教学反思

    (一)阮美好

    今天所上三节课,属于我们工作室的同课异构,主要是先解读文本,看大家对教材的把握深度够不够 然后各自备课。

    《乡下人家》属于一篇散文,散文教什么?四年级教什么?我们要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方法。

    文本解读要深。教的时候要浅出。

    这个课,散文的诗情画意,要读出画面,一、导入新课。二读通,激活画面。三读懂,体会情趣。在第二课时,读悟,体会情感。读味,积累语言。从词,从句到画面。唐老师从画到词。刚好相反。学词语的方法,可以放进去句子中读。我就拎出来。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眼,情景。归纳的时候,我就使用了拓展中心句的方法。教会学生一个技巧。四年级,一般是连段成主要内容。这里也使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在情景中对话,帮助学生理解。如大婶……

    教什么,我们要考虑。怎么教,我们也要考虑。最主要是自己弄清楚我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才能接受。教会学习,这是工作室开展研究的目的。

 

    (二)唐维伦

    反思今天的教学之前,我想说两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乡下人家》这文章写景,上完要两个课时。我分两个步骤。今天展示的是初读。将文章中的基础知识解决好。第二个读是要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景象,画面很多。在学生脑海中是零散的。然后进行一个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概括。今天先概括第一自然段,教给方法。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体现出“鸡鸭觅食图”这样词语,他们可能是看了参考书的。所以我当时没想到直接将内容告诉学生,而是告诉他们一种方法。如地方加什么加怎么样。这样一种方法,给他们搭建一个台阶。可惜不够扎实,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概括五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这方法。这是我设计时候的一个想法,一个方法训练。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语文是这样学的。细读这篇文章,感受田园诗情,积累语言。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读和想是不能分开的。我没有上第一自然段。我会问写到什么东西,什么颜色?是不是能看出这些景物的动呢?呈现攀上爬上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明白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然后理解。这些东西跟石狮子对比可爱多了。

    理解有一个情在这里。告诉学生方法,同样方法体会后面的自然段,到底独特在什么地方。紧接着来一个积累运用。第四步,我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的顺序是怎样的。按房前屋后春夏秋冬。作者是怎么样将景物写仔细的。很遗憾,今天没展示我想的东西。时间没掌握好。

    有一个齐读,花的时间也多了一点。写景的文章要靠嘴读去感受。舍不得舍去这一环节。从画面引入到词语。学生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所以先看图片。事先没有见面,上课前他们看一看图片,融洽一下,感受乡下生活。两个目的。

 

    (三)叶婉萍

    首先要自我批评一下,很多脉络都没打通。感觉很多老师上第二课时。一下子复习就出现了画面。怎么出来的?这问题我一直在想。

    备课时候,作为一线老师,我主要抓住两个画面:我仿佛看到了雨后春笋的画面。第二个是我真想去看看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觉得这是要求学生读中悟情。抓住教学起点,将句子出现检查读音。多音字比较多。生字中“率”的笔画顺序,教“和谐”的“谐” 
    第二,我想把握学生的一个起点,就是问读了之后的感受。初读之后有什么信息。两个起点整合自己的教学。另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想有一个引导。因为是画面,我想让他们默读,然后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我想引导什么地方有什么景。但是发现一个问题:过度预习的问题。他们写满了东西。我很紧张,时间差不多了。本来引导他们用门前种花,屋后探春笋。、、

    这节课没有体现锤炼词语的指导。

   

    二、互动评点

 

    活动主持人姚淑章:

    刚才几个老师都谈到了自己的想法为了接下来的研讨,请大家畅所欲言。

 

    冼沙小学科组长(东莞高埗镇):

    今天听课之后感受最深的是:读得充分,学生学得很扎实。确实是夯实基础,学会学习。我们学校第一课时上的没有那么扎实。第二个是,第一课时内容非常充实紧凑。按照我们自己来教,教不了那么多内容。无论是学习生字词,还是初读课文,概括内容,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还有课后的反思,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魏老师(东莞寮步镇):

    对于四年级的课,我不是很熟悉。我就想尝试一下中段的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三位老师的思路都很清晰,让我指导了中段生字词的教学,让学生回去预习。老师让学生去读,遇到不懂的,可以问。通过老师的教,学生再进一步认识。这篇课文,我听的时候在想: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学完生字词,就出示最后一句,出现独特迷人,引领学生的学习。阮老师的课,我第二次听,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如词画概打通。不然就不能概括好主要内容。还有唐老师的,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叶老师的句子当中去理解掌握字词,从而再走进课文。我觉得非常好。

 

    廖军(东莞虎门镇):

    三节课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节课:浓浓的语文味,淡淡的教书人。上课很淡定。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何跟普通老师一起教好这一课。很淡定。首先来说说浓浓的语文味:从字词到句子,攀爬,引导学生去说。读每一段的时候哪些词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这都值得我学习。

    到位方面:抓到位,品到位。 “春笋”的片段可以放第二课时。会不会更好一点?

    唐老师的课:一课一得未尝不可。他最大的亮点是,最后让学生通过学到的方法,怎么样去归纳每一段的小标题。我蛮欣赏。虽然说有被框助思维的嫌疑。但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未尝不可。开头我也很欣赏。一下子带入了清新的画面。

    一点意见:时间把握上,两次读书上,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情况导致了学生学的稍微累一点,

    第三节课,清晰自然,张弛有效。

    尽管她说没打通脉络。但是很清晰,自然,扎实有效。教学目标设立很清晰,要完成什么任务,每一步上都很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如设置第一个,有谁去过乡下?乡下给你什么感觉?考虑到学生原来的感受。再走进课文。如生字词的教学,利用句子,把每个词语带出来。

    提一点建议:最后一个归纳整个主要内容上,是否可以更到位一点?或者像前面的风格,更扎实一点?

 

    叶宇琨主任(工作室顾问):

    三个老师都注意到了“书不读通不开讲”。三个老师都注意花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尽自己的努力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个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通课文。

    学习生字词,读通读流利,感知内容,理清顺序,反复读,找出重点词句段,最后是质疑问难。这都是第一课时的任务。三个老师都花了大量的时间。

    阮老师的课堂上有几点优点:一非常注重创设情景。这样美的散文,让学生感受她的美,应该是创设情景。二是阮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每分钟三百字的速度,两分钟可以看一遍了。阮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边度边思考。三是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自己的感受塞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比如,怎么样概括段的画面。阮老师非常尊重学生自己的概括。比如说,乡下人家和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比较,有什么不同。在老师巧妙引导下,学生从不同角度起比较,学生对别有风趣,可爱多了。理解很透彻。还有非常突出的是教会学习。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方法,路子。学生读段的时候,老师问:你注意到了什么词语?读句子的时候,引导抓关键词语。如标点。老师抓得很细。这样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很大提高。

    但是,阮老师也有几点值得注意:复习生字的时间多了一点。用了十分钟,可以压一压,减少一点。第二,“构成”这词语,用什么构成,怎么构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构成鲜艳的色彩,丰硕的成果,另外,老师讲这一课的时候,不要理解为这课书讲的是纯自然的。还有乡下人家创造的,如瓜架、笋,都是平时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美。不是纯自然的美。

    我想到了唐老师的开头的课件。课件不是很多乡下人家的,很多像是旅游点。跟劳动人民创造的美不是很适合。是不是要调整一下?

    唐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段的时候,一方面读,另一方面解释一些必要的词语。这样帮助学生初步把课文读懂。这样做很好。不过,搞完这步骤之后,齐读。可不可以合并起来?

    叶老师这课,是不是有个问题要注意一下:四年级的教学,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的区别?会认的字、会写的字都要求品读,不必要。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今天老师讲完生字用了二十二分钟。另外,概括每段画面,两点要注意,一是为了帮学生懂得这一段写了什么,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抓主要词语。教路要更明确一点。老师跟品尝混在一起了。弄清楚会更好一点。

    三课各有特色。在第一课时怎么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