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立鹏BNU
杨立鹏BN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1
  • 关注人气: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殊教育需要爱与责任  ——电影《野孩子》带给我的思考

(2011-06-23 15:01:50)
标签:

伊泰

法国

宋体

特殊教育

维多

教育

分类: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需要爱与责任

——电影《野孩子》带给我的思考

 

电影《野孩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发生19世纪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天人们在深山里发现了一个11岁的男孩,最后法国的一个医生伊泰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那个孩子作为他的实验对象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训练,使得那个孩子在身心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这个真实的故事我早就听说了,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看了这部真实再现这一故事的影片《野孩子》。

作为我们正常人,我们都知道任何动物是有区别的,至少应该说人是高级动物。那人和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也许我们都会想到人会用下肢独立行走,人有语言,人能够使用工具等等。但是在电影《野孩子》中,当主人公维多第一次出现时却是这样一种形态:他使用四肢爬行,全身脏乱,头发很长,没有语言,只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吼叫声等,动作敏捷,在猎人的追逐下能够在在树上爬来爬去,最后钻进了一个地洞。这些都表明这个孩子根本一点也不像人,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在维多和那只猎狗厮打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尽然是猎狗死了,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也许是因为这,维多才被称为“野孩子”。

这样一个野孩子的出现,引来了许多方面的关注,一时间成为了法国的焦点,当它被带到法国巴黎盲聋哑学校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巴黎市民前来参观。但是最关注这个孩子的还应该是科学界,科学家们非常好奇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一个样子的,因为外科医生对维多做过检查之后发现其基本的器官都没有问题,但就是几乎没有听力,当然也没有任何语言。那么人们就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他失去语言的呢,最后维多被定性为“低能儿”,也就是智力发展缺陷的儿童,他们猜测这个野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天生有缺陷而被父母遗弃,导致其在森林中长大,并且判断出其被遗弃的年龄应该是在3岁左右。

此时,深受早期哲学思想影响的伊泰医生反对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人类的能力与进步是由经验决定的。于是就开始了伊泰和维多的一系列故事,也就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些。

伊泰医生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似乎充满了很大的信心,他认为在他的帮助下,他一定可以说话,一定可以有语言的。但是结果并未像伊泰医生预期的那样发生。面对维多每天都会制造的一系列“麻烦”,伊泰医生也很苦恼,他也曾想到过放弃,但是,他的教学也并不是没有效果。渐渐地,在伊泰医生制定的详细的教学计划下,伊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也让伊泰医生感到了一点点欣慰。因为我们知道,作为老师,最高兴的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取得进步,也就是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了一定的结果。

接下来,面对维多取得的进步,伊泰医生似乎显得操之过急,他加大了维多的教学进度与学习量,但这却激发了维多的抵触情绪。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伊泰医生明白了这样一个误区,他开始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毕竟他还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可以看到,伊泰医生为维多制定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计划,维多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我看到电影中伊泰和维多,有时候就像父子一样,其实也对,伊泰对于维多的关心与爱也许早就超越父亲对于儿子的爱。

《野孩子》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涉及到的是关于人类学方面的一些思考。人为什么脱离了社会环境之后就不再像一个正常的人了呢,我们所具有的这些能力到底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伊泰医生对于维多的教学最终似乎说明了一点,人类是有许多的能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这也就才有了伊泰是早期的早期干预的代表的说法。

看完整部影片,我们再重新认识这样一些问题,一个是语言等发展的关键期,另一个是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很大的爱与责任的事业。

关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的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赘述。我们学习的发展心理学等相关课程都有详细介绍。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作为学特殊教育的我们来说应该都有很多话要说,我们曾经大声地喊着“助残从理解开始,特教与关爱同行”,为的就是让这份事业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

电影《野孩子》中,我们看到伊泰医生对于维多倾注了太多的关心与爱,要是没有这些爱与责任,我想伊泰医生早就放弃了,这跟我们以前了解的一样,我也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需要爱心的事业,我们选择这样一份事业,也许不能说明我们一开始就是有爱心与责任的,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现在是有爱心的,我们将来也会有爱心,即使我们将来不从事特殊教育,但我们也会去用我们最大的爱心与责任去对待他们。

去年在看《黑暗中的舞者》时,曾为这样一段文字所感动:生活中有许多事我们得值得庆幸,庆幸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庆幸我们的耳朵可以听见;庆幸我们可以说话;庆幸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比起罗布,我们幸福了很多,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我们应该庆幸我们面临的痛苦在罗布面前时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相反,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于我们和罗布相比还拥有很多。文中的罗布也是和《野孩子》中的维多一样,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关爱的特殊儿童。相比较他们而言,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去关心和爱护他们。每一个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谁也没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我们没有理由去抛弃任何一个有缺陷的孩子,他(她)们有什么错,他(她)们只不过是代人受过而已,为什么要抛弃他(她)们,为什么要把他(她)们送去福利院,这样对于他(她)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伊泰医生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我们应该学会爱。

钱老师曾经说,选择特殊教育是我们的命。我知道,钱老师是不信命的,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选择了特殊教育并不是说我们倒霉,有那么多其他的好的专业可以选,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呢,是我们的命不好吗?我想不是的,也许特殊教育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不是说是我们愿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而是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的缺陷并不是他们自己所愿意的,他们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他们只是把人类所面对的苦难集中到了他们身上,所以说他们只是代人受过而已(一般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是人群的恋歌极端,也就是说极优秀的和有缺陷的,但是大多数面对的还是有缺陷的)。我们应该去学会给予他们碍于责任,特殊教育需要我们的爱与责任。

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影评。相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其他事业所作的事情看起来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但实际上只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服务;而特殊教育所作的事情看起来帮助的只是一部分人,但我认为在根本上它是真正为全人类服务的。

特殊教育需要爱与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